三五小说网 > 我在淮北种橘树 > 第一百零五章 偏向虎山

第一百零五章 偏向虎山

    文笔峰上,文城之前。

    洋洋洒洒一大片人。

    黄色袈裟的僧人,黑白袍子的道人,白衣胜雪的读书人……

    文城之前起了一座高台,高台名论道。

    南北天下自古以来文人论道,武人讨剑,皆会设立高台,广而告之,以为见证。

    妙善都不知道自己为何要忽然提出论道,难道就是为了压下文城的势头?

    当然不是的。

    只是昨日见到那个黑黑瘦瘦的少年读书人后,妙善回到大雄宝殿,心中总有股莫名的滞涩感,连平日里用来静心的经书也念不下去了。

    在文笔峰的大雄宝殿,向来没人会掣肘妙善的想法。

    因此,他向孟彟提出了论道。

    因为他听那个小姑娘说,昨日见到的少年是那位深居浅出的城主的弟子,若要论道,必是自己与他。

    孟彟也不出意料的如他所愿,接下了这场论道。

    妙善素来沉静的心中竟然燃起了一丝贪嗔,在他看来,自己恐是犯了戒了,只是却非如此不可,若不论道一场,他怕自己向佛之心会因此崩塌。

    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方圆已经到了城门口,文城的大白衣、小蒙童皆是好奇的打量着这个城主首徒。

    对于他们来讲,方圆其实很陌生。

    不过既然是城主的弟子,想来学问不会差到哪里去。

    原有的几个读书人还好,原本文城就凄清,再差也就是那个样子。

    新来的蒙童则不同,他们才来文城不久,心中已经充满了愤慨,毕竟妙善这样的行为与打文城的脸无异。

    若是文城输了,这批心智还不尚坚的蒙童心中的同仇敌忾会瞬间转化为对文城失望,至于届时能留下来几个人,那就不好说了。

    这是方圆可以预想到的结果。

    因此方圆心中压力其实不小,但就像孟彟说的,他是姜不器的弟子,从那个小和尚的身份来讲,只能是他,避也避不得。

    况且,说来说去,文城压根儿也没有能堪大用的少年读书人。

    总不能让孟老夫子的弟子们去与一小和尚论道,这些个弟子最小的也都三十岁了,假使真将他们派出去,只怕会贻笑大方。就算赢了,也极不光彩,若是输了,那对整个心行城都是巨大的打击。

    方圆走出文城大门,扫视了一眼四周的灼灼目光,身后的文城众人是如何他看不见,但背后仿佛被读书人们的希望烤得一片炙热。

    他大步走到手捻佛珠的妙善面前,拱手行了个礼。

    “妙善小师父,这论道该是是如何论法,既是你提出,便由你来定,方圆接着便是。”

    妙善心中的那股子奇异之感愈发明显,但他并未表现在脸上,而是回了个礼,一派慈眉善目。

    “方施主,论道不急,小僧有些话要同施主讲讲,先上台如何?”

    事已至此。

    今日无论妙善要怎么样,自己都要接下来,这是专属于读书人的骄傲。自己虽然称不上什么栋梁,但在这个时候,也须砥柱中流。

    能不能做到且不说,首先……要去做。

    “悉听尊便。”

    妙善伸出右手,侧身一让,笑道:“方施主,请。”

    方圆深深地看了他一眼。

    绽放出这个笑容的妙善仿佛似曾相识,这种没来由的感觉令他心中一跳。

    方圆走上高台,跪坐在背靠文城的一方蒲团之上。

    等到妙善同样就坐,方圆才问出心中的疑惑。

    “妙善小师父,请恕方圆冒昧,我感觉似乎与你似曾相识,可是在何处见过?”

    妙善眼中闪过一缕精光,道:“方施主亦有同感?不过小僧从未离开过文笔峰,你我应该未曾见过。”

    方圆舒开眉头,道:“或许是错觉吧,妙善小师父有何话要说?”

    妙善收回目光,手中的佛珠轻轻捻动,道:“小僧曾闻道德城圣人之言:‘不可与夏虫语冰,亦不可与井蛙语海’,今日请方圆施主为我解之,不知可否?”

    这句话方圆未曾听过,但却很简明易懂。

    说白了,便是不能跟蝉说皑皑白雪,不能跟井中青蛙言浩浩沧溟嘛。

    放在念书以前,方圆或者会将这句话奉为圭臬。

    放在进狐岐城前,方圆即便不同意,也不会反驳。

    至于现在嘛,他有些别的想法。

    就像羊祜与老头头儿北上,就像王玄圭白衣下山转而南下一般。

    他们岂不就是做着与夏虫语冰之事?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即便做不到,即便要败,也要去做,否则橘枳两洲六千年该少去多少风流?

    方圆不敢想。

    “小师父,我以为此言差矣!不与夏虫语冰,夏虫不知白雪纷扬;不与井蛙语海,井蛙何解沧溟浩然?我是个读书人,愿偏向虎山。”

    妙善摇摇头,道:“这话是道德城芒圣先生说的。”

    方圆仔仔细细的回想起这一路自己做的事,大概应该也能撑得起这句话,于是心头底气便更足了些。

    便是芒圣,也莫得道理可讲。

    他一字一句的道:“愿向虎山。”

    妙善有些默然。

    他收起佛珠,手按莲花,嘴唇弇动,念念有词。

    方圆平静的看着妙善,道德城的芒圣老爷道理固然能高到天上去,但方圆却并不太喜欢这种遗世独立的潇洒,更学不来。

    就像他学不来王沧海的风流,也学不来徐十九的利落。

    他是方圆。

    妙善睁开眼,道:“方施主再为小僧解一句话?”

    方圆点点头,道:“小师傅请讲。”

    妙善重新捻起佛珠,一幅慈悲像上闪烁着湛然光泽,宛如菩萨临尘。

    “芒圣先生还有一言:‘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何解?”

    方圆细细的捉摸着这两句话。

    意思其实也挺明白,这话吧……讲得也很有道理。

    如今的南北天下对于道德城的言论其实很是推崇,在这一点上,即便方圆才入世没多久,却也能感觉出来。

    但方圆所学出自心行城,或者芒圣的话没错,但方圆仍旧不这么想。

    “天下有道,非圣人成之,亦不可成圣人,该是小师父先前所说的夏虫井蛙勠力同心所致。天下无道,亦无需圣人现世,只需愿与夏虫语冰之人多上那么几个,未必不行。”

    妙善再度沉默。

    台下,三清台的道人们眼中不屑一顾。

    反倒是孟夫子的十几个弟子,轻轻拍起掌来。

    偏向虎山?

    读书人该浮一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