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小说网 > 经商,伤感的陶朱事业 > 第五回:海归开基进出口,草根创业通商埠

第五回:海归开基进出口,草根创业通商埠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个热血青年追求理想、造梦的时代。

    1980年9月,来自慈溪小城的岑伦高考中的,来到了坐落在江郎山脚下的钱江工学院,学习化工专业,此时岑伦仅仅16周岁,算是同学中年龄较小的,岑伦聪明、好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很受老师、同学喜爱,在班中与老成持重的荣之智、文若明交好。

    1984年7月,浙江工学院整体迁址到省城临安。岑伦没太来得及欣赏雷锋夕照,西湖烟景,便毕业了。当时大学生是社会所称天子骄子,毕业由国家计划分配。做为工科生,岑伦拿着派遣证到了甬城市二轻局工业研究所报到。研究所是事业编,工作不是一般地稳定,是相当安定,工作节奏也比较慢,所里的人员从主任到杂务,年龄普遍老化。现实环境对刚刚20周岁岑伦的冲击还是很大的,这就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吗?工业研究所的一张办公桌,自然安放不了岑伦年轻又躁动的心,八十年代,国门初开,在大学里最时尚,最热门的专业是学外语,考托福,出国留学。年轻人怀揣梦想,渴望到外面的世界见见世面。

    岑伦拿定主意,要另辟蹊径。于是去报了托福培训班,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恰好在1988年二轻局有一个公派名额,去美国参加迪斯尼文化交流项目的培训,为期一年。岑伦抓住机遇,终于踏上了太平洋彼岸。

    一年的时间很快,在美期间岑伦取英文名字汤姆逊,口语大有长进,与语言能力提高的同时,美国历史文化、西方的公司治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契约是现代商业的基础,美国最初的“五月花”船倡导就是契约精神,另外美国之父乔治华盛顿的功成不必在我的人格魅力也令岑伦折服,中国传统文化里也有功成身退的例子,比如范蠡,但范蠡是认为勾践只可同患难,不可共富贵,属于主动避祸。华盛顿当时已是美国雄主,境界更高。

    时隔一年,在短短回国几个月内,岑伦又下了壮士断腕的决心,辞去二轻局的公职,1990年1月自费到澳大利亚的悉尼伦敦英语学院学英语。课余时间打零工,勤工俭学,澳大利亚地广人稀,郊外有众多果园,到果园农场采摘橘子,拿计件工资,一个橘子多少钱,多劳多得。这同样给岑伦印象深刻,这不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泰勒工资制嘛。直接计量,不受中间盘剥,公开透明。

    在澳洲没有象国内怎么多的劳动力,所以凡是用人工的地方都比较贵,所以留学生勤工俭学的收入十分可观。20多岁的岑伦精力旺盛,一天争取多打几份工,放下身段给一家大型工厂做清洁工,下午三点到晚上十一点这段时间,一小时13澳元。而同时期国内工资一个月仅有80元人民币。两年留学下来,岑伦感觉自己已经赚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这也成为他日后归国创业的原始积累。

    岑伦起洋名、发洋财不忘家中父母的养育之恩,期间不断给父母寄点零花钱,说是零花钱也是万元级别,岑的父母知道孩子在外打拼不易,也舍不得花钱,用积攒这些零花钱在甬城市内为岑伦买了一套商品房。

    在澳大利亚两年多以后,28岁的岑伦对继续留在国外还是回国颇有些纠结。在国外赚得多,一个月胜过一年,环境好。身边的华人朋友都劝他留下,但按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温饱问题解决,还有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问题。是去是留,这是个问题!

    但岑伦的犹豫并没有持续多久,1992年春天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给了他很深的触动。东风吹来满眼春!回国创业做外贸,不正是实现平生抱负的机会吗?现在这机会正踏浪而来。

    1992年10月,岑伦踌躇满志,踏上回国之途。

    甬城,古称鄮城,自古便有浓郁的经商文化。远在春秋吴越争霸时,相传范蠡助勾践复国后,便归隐东湖,经商做贸易,赚来的铜钱储存于湖下,这便是东钱湖的由来,范蠡隐居地便是陶公山,至今香火仍盛,范蠡更被后世尊为文财神。

    到了近现代,鸦片战争后,中英签署南京条约,甬城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最早对外开放,进行海上贸易。

    随之上海成为远东十里洋场,冒险家的乐园。甬城人在上海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更是威名赫赫。诸多商业巨子,都是甬上籍贯。甬城是个出大商人的地方,严信厚,虞洽卿,以至于天下无甬不成商。

    改革开放后,很多旅居海外、港澳的巨商大贾反哺桑梓,著名的有世界船王,镇海庄市人,提出“甬城帮帮甬城”,使甬城成为国家最早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计划单列市。

    岑伦归国后,选择做国际贸易,天时,有小平南巡讲话,地利,甬城为外贸口岸,昆仑港港通天下,至于人和,岑伦本人经过留洋历练,外语水平远非昔日阿蒙。再找来钱江工学院的同学,有荣同学、文同学,经过激情碰撞,几位同学纷纷表示,只要岑伦扯起大旗,他们同意辞职下海,共同开创一份事业。

    但做进出口贸易,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还是有行业壁垒的。当时全国中央一级的有外经贸部下设的专业公司,各省市有对应的省市级专业公司,比如五金矿产、土产畜产、粮油、服装纺织品、机械、食品、医疗保健等等,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是拿不到进出口经营权的。经商没有许可,等于没领证就结婚,那是万万使不得。

    孜孜以求,必有回响。

    回国创业的岑伦,恰在这时结识了小自己一岁的鲁莎莎。

    鲁莎莎此时在甬城一家国有外贸公司工作,国际关系学院毕业,曾是警花,有公安履历。一来二往,两个有追求的青年嚓出了爱情火花,很快就结婚了。

    鲁莎莎颇为旺夫,知道夫君岑伦非等闲之辈,岂甘寄人篱下,于是动用社会人脉资源,说可以找到外经贸部,有一位司局级领导可以帮忙。二人择吉日,梳洗打扮一番,登上了进京的航班。简段截说,见了领导,一番慷慨陈词,司长觉得,这对年轻人不错,但政策就是政策,不能突破。但可以曲线救国,说去年刚刚批准成立一家中资头公司,听说现在正在全国各地拓展业务,招兵买马,跑马圈地,推荐他们过去谈谈,如合适,成为钱江分公司,自然就有了进出口经营权,问题解决了。

    司长推荐,有为青年,留学的履历,帝都总部吴老板答应面谈,岑伦熟读《水浒》,虽为白衣秀士,但知纳头便拜,其实两人年龄相差不大,吴仅长岑二岁,一交谈颇有惺惺相惜之感,岑伦遂领一总公司红头文件,未带分文注册资金,奉命组建钱江公司,加盟总公司。

    这时的时间,正是1994年7月。火红的年代、火红的月份,预示着钱江公司火红的前程。

    这一年,岑伦30周岁,三十而立!

    上世纪九十年代正是甬城刚刚开始工业化进程的初级阶段,创业者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没有强大的背景,没有深厚的资本,拼的就是创业的热情和选择产业方向的正确性。用岑伦的话讲:“相对比较容易演绎出一个白手起家、创业成功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