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小说网 > 我在淮北种橘树 > 第一百一十一章 岐

第一百一十一章 岐

    莲台世界中也是有白夜之分的。

    先前方圆下山之时,天边的幽蓝便已经逐渐暗淡下来。

    到了这会儿,夜幕笼罩,倒是与外头的世界一般无二了。

    回来的路方圆走得很松快,因为压力在一点点减少,自然也就不如去时那样费力。

    碧江的水仍东向流去,最终还是要汇入遥远的长淮之中。

    狐岐山顶,妙善已经念完了自己会的所有经文。

    释教有无数本佛经,经中有无数的道理。

    妙善曾听师傅说释教弟子曰:以身饲虎、割肉喂鹰也在所不辞,既是度众生,也是度自己。

    因此,他对方圆确实是喜欢的。

    方圆虽然是个儒家读书人,但却有一颗佛心。

    师傅说了,芸芸众生千万,不必非得执着于头上是否还有头发,只要怀着度人之念,人人皆是佛,皆是释教弟子。

    这次的论道其实原本不必用这十二品莲台,但师傅说不妨看看姜城主这个弟子究竟如何,因此才带过来了。

    妙善自己也不曾进过莲台世界,这还是第一次,他也不知道这里的文笔峰是个什么光景,但总觉得有些不太对劲儿,又不太敢去。

    今早离开大雄宝殿之时,师傅特意叮嘱他不得离开莲台世界的狐岐城,否则这件宝物说不得要毁于一旦,他与方圆将终生陷于囹圄。

    在狐岐山顶诵经其实是突然之念,妙善原本并没有这样的打算。

    可方圆要去城外,就由不得他不念经了。

    莲台世界中,无释教弟子经文护佑,很少有人能安然无恙的走出去。他已经答应了方圆,只要未曾违心,便不会受大影响,故此不能食言。

    外界无妨,但在莲台世界中,诵经是有代价的。

    妙善诵经与他人不同,从幼时被老方丈带上文笔峰的大雄宝殿开始,小和尚但凡诵经,都会不自觉的逸散一分佛韵。

    这佛韵与儒家浩然气殊无二致,是释教弟子立命之本,若佛韵散尽,便是圆寂之时。

    大雄宝殿中有一株青叶菩提,能为妙善补充诵经逸散而出的佛韵,因此他才从未下过山。

    此时,妙善一身佛韵已经逸散了七七八八。

    原本如冠玉一般的脸颊上已经带上了些许青白,在昏暗中看去,也没有了进来之前的灵气,倒像是个垂暮老僧一样暮气沉沉。

    并且,这种势头还在逐渐加重。

    方圆看到他时,险些没有认出来。

    眼前这个干枯得像一根朽木的僧人,竟然是与自己年岁差不多的的红衣小和尚?

    未免也太过惊世骇俗了些。

    只不过小半天时间,妙善已经变得垂垂老矣。

    “妙善小师父,你这是?”

    妙善双手合十,见了个礼,道:“施主,小僧不妨事,出去之后自会恢复,倒是你去文笔峰可有结果?”

    方圆忍不住多看了几眼安之若素的妙善,道:“那倒没有,但却遇上个有意思的人。”

    妙善没有多问,反而有些遗憾的道:“小僧也终究未能看见孤山寒梅,真是可惜极了。”

    方圆并不奇怪。

    他上山时便已经看见了这一路的凄然。

    他曾于狐岐寒梅盛放的最后几天上山过一次,对于狐岐山美景可以说是记忆犹新。

    即便是有些无精打采的孤山寒梅,同样美得惊心动魄。

    可刚才一路所见,唯有烧焦的梅树桩子和碾在尘土中的破碎花瓣。

    甚至方圆都未能闻到一丝丝的梅花清香,只有焦味儿与刺鼻的血腥味儿,这样的摧折气息方圆只在瓦罐巷中,也就是妇人死的那天见到过。

    莲台世界中的狐岐城甚至要更加破败些。

    方圆好奇的,是妙善为何变成了这般模样,但他明显不太愿意跟自己说,先前已经问过一次,那就不必再问。

    反倒是妙善先开了口。

    “方施主,你除了是读书人,应该也修剑吧?”

    方圆点点头。

    其实何止是他,剑是兵中君子,南北天下十之五六的读书人或多或少都是修剑,只是取决于境界高低罢了,妙善这个问题并不足为奇。

    妙善笑道:“我观施主未曾佩剑,这是何故?”

    方圆摆了摆手,道:“剑丢了,本来想在狐岐城买上一把暂用,但却没能买到,也只能空手了。”

    妙善笑了笑,道:“这方莲台世界中曾有不少修剑之人进来过,但大多却没能走出去,因此佩剑遗失在此地的也不在少数,施主若是有心,也许能有所收获也说不准。”

    嗯?

    这倒是方圆没想到的。

    按王玄圭的说法,这方莲台世界已经几百年没有人进来过了,就算是有前人遗失的剑器,经过这么多年的风雨磨蚀,也该腐朽了。

    似少年游这样的剑,应该还不至于如此泛滥。

    但妙善既然说了,便不会是无的放矢。

    只是这个有心指的究竟是什么,方圆很难琢磨。

    “妙善小师父,佩剑可遇不可求,但此刻要紧事,还是以走出莲台世界为要。先前你曾说出去的道在茫茫世路中,我走了一趟文笔锋,却是一无所得,论道之题乃是你出的,该是知道其中关节才对。似这般无头苍蝇般乱打乱撞,不知要多久才能出去。”

    妙善有些艰难的站起身,诵了句“阿弥陀佛”。

    “施主,你既不愿杀一人而救万人,那便是与儒家隐世书南辕北辙了,你的路在世上,这并没错。至于该如何,请恕小僧不能直言相告。”

    妙善的话方圆听明白了。

    要想出去,就要找到这所谓的救万人的关窍。

    他拼命地开发起自己的脑子来。

    狐岐城眼下境况明显是经历了一场兵灾,若非如此,不会如此的满城死寂。

    这也正合妙善提出的杀一救万之抉择。

    狐岐城是且兰陪都,若是连狐岐都陷落至此,只怕这一仗是且兰败了。

    要去什么地方做这救万之事呢?

    其实结果已经显而易见。

    自然不会是南岭郡,更不在且兰其余四郡之地。

    方圆抬头望向北方,依稀看见了烽火狼烟起。

    听说……狐岐北上三百余里,有一座巍巍重城,且兰国都。

    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