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小说网 > 重生1986:从收养小姑妈开始 > 第五章:小金库(求收藏,求月票,求推荐票)

第五章:小金库(求收藏,求月票,求推荐票)

    “万一是关家丫头自己不同意嫁,怎么办?”

    李桂芬的提问人之常情,不同于陈阳开的上帝广角。

    她正真在意的是关香茹的想法,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先决条件是别家姑娘愿意嫁。

    柳知青不止一次说,“男女平等”的思想,前有“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

    她在意和考虑是关家姑娘,她自己要心甘情愿。

    关家父母倒是其次,多少年前的老皇历。如今新时代,新思想,不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陈阳要是知道,肯定会出馊主意——带球跑路。

    “我想青岩村的父老乡亲应该都知晓,关香茹如今的身后没有退路,我们同样没有任何可以操作的空间。”

    “牌面都摆在桌面上,明牌了,上来甩手一对王炸,她唯有嫁给大哥这一条路。”

    其实去县医院打胎,万一遇到不嫌弃她的男人也未尝不可,人性都是自私的,从记忆里,老大陈建国是被催婚的对象。

    加上未来种种,陈阳倒不如成人之美……故而像吧这件事往男婚女嫁方面引导。

    “每个人都会存有侥幸的心理,当然,能协商解决最好,可于我而言,大哥在此事扮演的角色,对于男人而言,真的……无关痛痒。”

    “顶破了……说破天,大哥的糊涂事而已,遇到调侃的,最多调笑大哥的艳遇之行。”

    “反观,关香茹就不一样,她一个姑娘家家的,以后想找个男人就不行,别人一听,哪个男人能忍受别人的调侃,说你媳妇儿跟陈家老大钻了被窝?”

    “除非远嫁他乡,但真要远嫁,被婆家人欺负,近处连帮衬的娘家人都没有。”

    “嫁给大哥,无疑是最好的结果,不管是大哥和关香茹,亦或者陈家和关家的脸面问题。”

    陈阳借着二叔话来看,关香茹曾经问陈建国愿不愿意娶自己,可见她的内心意愿是愿意的。

    不管她当时的心理是真心,亦或者是想平息事件热度。

    某种程度不可否认。

    这个年代的姑娘,说是纯真,太假了,真的很看重婚姻。

    一辈子,一双人。

    离婚自然会有,占比十分少,离婚率是最低。

    在他们旧时代思想过度到新思想时,免不了碰撞。

    像招娣、来娣……

    此前种种,一旦结婚,相濡以沫,相夫教子,大概率都会是一辈子的事。

    不过这种话,陈阳自然不能打包票,只能从旁分析:“假如关香茹不愿意,那……我们除了金钱上的弥补,我真的毫无办法……

    放心,我不可能让大哥蹲苦窑的。”

    这句话,相当于了给了陈父陈母一剂安定剂,他不会不管大哥陈建国。

    真的走到动手成“死敌”这一步,先想办法把大哥捞出来,引导大哥再追妻火葬场,慢慢赢得关香茹的心。

    事已至此,基调基本定型。

    忽的。

    都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李桂芬脑海想起陈建国的犟种性格,愁容满面,像他一般大的,娃娃都会打酱油了。

    没考虑结婚的原因,知儿莫若母,大儿子的心思,她做母亲看在眼里。

    “要是陈建国不愿意了?他喜欢的……”

    陈阳抬手直接打断:“放心,我会第一时间在大哥有这个意向时,扇大哥的大嘴巴子。

    见到大哥我们在见机行事,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事情已然发生,也许大哥一时接受不了,说到底两个人没有感情基础。

    我会给他讲道理的,沙包大的道理。”

    陈建国啊,大表叔啊,便宜大哥啊……我陈阳只能做到如此,咱们不占理。

    我可是把你当一家人才如此……为了避免你晚年悔悟,抱坟痛哭?

    我只能在这个节骨眼上将你掰正。

    可惜……这天选的剧本不是我拿到的。

    当思则乱,陈富细细咀嚼,开始听闻这消息,大脑没有深度思索对策。

    他好歹活了几十年,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

    儿子如此处理的方式,他不说是能考虑到十分,至少能做到八分。

    不是夸陈阳,只是人在局中,看不真切。

    算了,不小心让你装了一次比。

    得亏陈砚知脑袋瓜子清醒,不然这么突兀的过去,肯定会和关家人起冲突。

    陈富指挥道:“那咱们就分开行动,我去找马队长。”

    “老婆子你和陈砚知商量一下彩礼,顺便让请那远方亲戚。”

    陈富大步流星回到房间捣鼓一阵,打了一把伞,匆匆就出门了。

    李桂芬转头问陈砚知,“彩礼的话……我看,一辆自行车,一台缝纫机,一块手表,

    米、面、油、糖、盐,这些生活用品,猪肉、老母鸡啥的,再扯几尺布,

    照着你姐出嫁的排面弄,你看咋样?”

    陈砚知给两位姐姐安排的都是三转一响,至于姐夫来娶亲的时候,陈家倒没有太多,心意到了就行。

    他们是嫁姑娘又不是卖姑娘。

    不同于……时代风向的常态化,在婆家时,总会教导:嫁出去的姑娘要拿婆家的东西补贴娘家,这一类操作。

    蹲苦窑之前,咱们就不说,可现在陈砚知在黑市身份的特殊性,底气十足。

    陈家特别是李桂芬同志,恨不得姑娘多拿点东西去婆家,彰显咱们老陈家也算“有钱人”。

    不是好惹的,归根结底……怕婆家欺负他们家闺女。

    “你小子每月从县里给我的钱,我都存着给你娶媳妇儿用的,你每次回来都带米、面,除了你爹喝酒啥事,喜欢打一点包谷酒,其他方面也花不了多少钱。”

    “我这还有四千多元。”

    陈阳轻轻一瞥,嘴角微微上扬,原来便宜老妈是个大富婆,手里挺殷实啊!

    80年代普通工人的工资分为不同级别,比如机械厂里的六级工,八级工,耳熟能详。

    像学徒工的月薪在18.5-20.5元之间,而一级到五级工人的月薪在21.5-32.5元。

    六级以上工人的月薪在35-52元,特别是最高级别的八级工人月薪在96-108元左右。

    咱们葫芦村的小学老师的月薪也才18.5元,隆和县里的万元户,少的可怜,“老妈”的手里赶得上快半个万元户了。

    李桂芬觉得,尽管关香茹不是他生的,假如做了他们家儿媳妇儿,是她半个亲闺女。

    再苦不能苦了香茹,嫁也得嫁的风风光光。

    她完全把娶媳妇儿和嫁姑娘并为一谈。

    “彩礼的钱,是我一手包办的,你老的……小金库啊,你自己留着用吧。”

    “不过自行车的话,凤凰牌我搞不定,永久牌的行不?梅花牌手表能换成上海牌的不?缝纫机倒是没问题。”

    关香茹脸色黑了下来,一下不乐意了,嫌弃的表情写在脸上:“咋的……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二姐三姐是你亲姐,关家丫头就不是你未来嫂子?

    要么一视同仁,让别人瞧见了,还说咱们老陈家的闲话。”

    老妈啊,一头猪才100块不到,一辆自行车抵得上普通人家不吃不喝四五个月。

    这话陈阳不敢说。

    “妈……这凤凰牌168块,永久牌164块,其实就差几块钱的事,而且自行车票100,实际价格总算下来一辆自行车要270块左右。

    梅花牌手表360块,上海牌手表120块,重点我手中只有上海专门手表票。

    这东西又不像全国粮票这种,咱们可是地方粮票。要是真有办法,我肯定搞一样的。”

    八十年代,供不应求的原因,购买某种牌自行车必须持有某种牌自行车票。

    当时流传着“凡是全年超卖万斤粮食的农户,都供应一辆永久车”的口号。

    永久和凤凰旗鼓相当。

    不管买任何商品,凡事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票,种类繁多。

    改革从农村扩展到城市之后,随着价格“双轨制”,是把控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一种特殊产物。

    耳熟能详,这就涉及到平价和议价。

    比如议价粮,是在百姓定量内平价以外,容许不用粮票高于平价购得的粮食。

    假如有粮票,就可以平价购买,老话常说“一种粮两种价”的缘由。

    米、面、油等的议价,普通人还能承受,一旦涉及到大件上,议价就高出很多。

    陈阳默默叫苦。

    陈砚知做事有自己一套的准则,陈阳深谙其道。

    陈阳除开后世的思维,同样习惯了表叔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生活用品就算了,议价能够接受,但大件就不行,不划算。

    钱难赚,屎难吃。有钱也不是如此花的。

    见儿子如此说,李桂芬也就没在继续这个话题,“那就买一台好一点收音机,补偿下关家丫头。”

    李桂芬自动带入婆婆的角色,心底已经将关香茹当成了自家心头好。

    陈阳没有回话,在心中默默算了下。

    缝纫机80、自行车164、手表120、收音机25,三转一响都快400块了,都不说其他的生活物品,鸡鸭鱼肉,烟酒茶,差不多要650—700块。

    好一笔大钱。

    母子在院中商定清楚后,陈阳说道:“我叫大牛陪你去远方亲戚家,我现在去县城,等事情办完。

    大概也快下午了,去关家拜访,哪有晚上登门的道理。

    今天就不去关家了,明天清早再去。

    三爷爷的葬礼,我们明天晚上再去,到时候去三爷爷村子,我再想办法。”

    农村的大巴,是固定时间固定路程,按时出发。

    一天就一班车,上午一班下午回程一班,如果错过了时间,恭喜你,就得等到第二天。

    这个年代就是如此,一个个拽的上天。

    旅客还到固定站上车下车,不到站不停,就算你就在路上挥手成麻花。只要不到固定站,他就不停车,所以很多人早早等在固定站台,一大奇观。

    售票员的态度那是一个差呀,农村人上城、去往别村,不方便。

    陈阳回到了卧室,拉开了木板床,将第三块和第四块青砖拿了出来,里面赫然有一个小暗格。

    密密麻麻的大团结,全部是表叔的家底,怪不得表叔能赔关家十几万。

    他在里面发现了一个四四方方的朱红色的小木盒,不仅有折子,折子中存了三万多。

    盒子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票。

    翻找到自行车票、缝纫机票等,另外拿了八百块的大团结,将青砖原模原样的复原,床搬回原地。

    这是陈砚知的小金库……是陈阳的初始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