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小说网 > 渴望幸福来敲门 > 第四十二章 对孩子说不和延迟满足让他更有规矩感

第四十二章 对孩子说不和延迟满足让他更有规矩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情况,而有些时候,坚定地对孩子说“不”是非常必要的。

    当孩子在做危险之事时,那可真是容不得半点马虎。想象一下,孩子要是把手伸进电源插座,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或者玩火柴,万一引发火灾怎么办?还有那些调皮地从阳台上开着的窗户往外探身的,多吓人呀!一旦看到孩子有这样危险的举动,我们做家长的绝对不能心软,必须立刻、马上坚决地说“不可以”。这不仅是为了保护他们当下的安全,更是为了让他们养成对危险的警惕意识。

    孩子的世界也需要一定的规则,就像我们大人生活在各种规章制度下一样。这些规则能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要明确告诉孩子哪些是他们必须遵守的规则,让他们明白哪些是他们不能跨越的界限。比如说,规定好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一旦超过了,那就是不行。当孩子试图超越这个权限时,我们就可以底气十足地对他们说“不”。

    有时候孩子也会有一些让人头疼的行为,比如不顺从他们心意就掐人甚至咬人,这其实是他们最初的反抗和对他人身体的攻击表现。这个时候,妈妈可不能坐视不管,得紧紧握住孩子的手,严肃地告诉他“不行”。要让孩子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不能用伤害别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还有啊,当孩子为了逃避惩罚而推卸责任,甚至说谎话时,我们也要对他的这种行为果断说“不”。不能让孩子养成把自己的事情推给别人的坏毛病,要告诉他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犯错了就要勇敢承认,而不是找借口推脱。

    不过呢,对孩子说“不”也是有讲究的。首先,得用尊重的态度去说。孩子都有逆反心理,你要是很强硬地逼他按照你的要求来,就算你再有道理,他也不一定会接受。我们得像对待小机灵鬼一样,讲究点“智谋”。比如,可以换一种温和的方式跟他说,让他更容易接受。

    要是有正当理由对孩子说“不”,那就得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说“不”。当不得不阻止孩子的行为时,要怀着体谅的心,平心静气地、耐心地引导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和个性建立可太重要了。要是没有正当理由说“不”,那我们自己就得以身作则,对孩子提出的正确要求一定得贯彻到底。

    说“不”也可以有创意哦!可以教会孩子识别一些表示“停止”的肢体语言,比如摆摆手之类的。也可以用变通的办法说“不”,根据具体场合说更有针对性的话。还可以提供正面的建议,用有说服力的表达让孩子接受“可以做”的建议,这样也能缓解“不能做”的命令带来的紧张感。比如说去商店之前,就提前告诉孩子我们是去给朋友买礼物的,不是给他买玩具,让他从一开始就别惦记着买玩具这事。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拒绝孩子的时候,可别破坏了孩子的情绪。孩子可会察言观色了,他们知道父母是他们最主要的依靠。要是我们简单粗暴地拒绝了,孩子可能会觉得很难接受,甚至会觉得我们不爱他。所以呀,我们得给他讲道理,让他明白我们不给他买东西并不是不爱他,而是有其他的原因。

    比如说,孩子在商场看到一个很贵的玩具非要买,我们可以这样跟他说:“宝贝呀,这个玩具确实很好,妈妈也知道你很喜欢。但是呢,它太贵了,我们这个月的预算已经超了。我们可以等下个月再来看,如果那个时候还有,我们就买,好不好?而且呀,家里还有很多玩具你都还没玩呢,我们先回家玩那些好不好?”这样说,孩子可能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生活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行为,该说“不”的时候就得果断说出来。这不仅是为了孩子的安全和健康成长,也是为了让他们明白这个世界是有规则和界限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和关心,而不是只感觉到被拒绝。

    总之,对孩子说“不”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让我们用智慧和爱心,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规矩、懂得尊重他人的人。这样,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在孩子的成长旅程中,说“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就像道路上的指示牌,指引着孩子走向正确的方向。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其中,教会孩子如何向父母提出要求,以及父母如何应对孩子的要求,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首先,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向父母提出要求的正确方式是用请求、商量的语气。要让他们清楚,只有这样,他们的要求才有可能得到满足。假如孩子通过耍赖、威吓、哭闹等不当方式来要求父母,那父母绝对不能轻易答应。相反,要对孩子进行耐心的批评教育,让他们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

    当父母一旦对孩子说“不”之后,就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在拒绝之后又出尔反尔。就算之后发现决定有不妥之处,可以在之后想办法弥补,但绝不能当场反悔。尤其是不能因为孩子撒娇哭泣就改变主意,这样做会带来很多不良后果。一方面,会让孩子觉得父母言而无信、出尔反尔,从而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另一方面,也等于给孩子的哭泣行为给予了“回报”,间接鼓励了他们继续用这种方式来达到目的。所以,父母要坚定地记住,坚持原来的决定,就是对孩子把“哭泣”当武器这种行为最有效的改进方法。

    在拒绝孩子之后,还需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拥有的东西。要让他们感受到,父母为他们做了很多更美好的事情,让他们体会到父亲的慈祥与伟大,母亲的关爱与体贴。这样,他们会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温暖和幸福,也会更加珍惜父母给予的一切。

    然而,家长们也要注意,千万不能随意说“不”。如果总是毫无根据地对孩子说“不”,会让孩子的自我意识受到压抑,还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父母也不要给孩子太多复杂的信息或过度的形容,以免给他们造成心理负担。比如在经济有些拮据的时候,不要对孩子说“我们家很困难”这样的话。可以简单地告诉孩子“从这个月开始我们得节俭一点,因为我们有一些更重要的家庭支出计划”。而当父母加薪时,则可以开心地对孩子说:“以后我们可以有多一点的钱买书和外出旅游了,因为爸爸工作努力获得更多认可了”。这样的表达方式,既不会让孩子感到过度的压力,又能让他们对家庭的经济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要在“是”与“不”之间找到平衡。通过这种平衡,来培养孩子健康、折中的个性。要知道,性格决定命运,健康、折中的个性是孩子一生幸福的保证。比如,当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时,父母可以爽快地说“是”,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而当孩子的要求不合理时,父母则要坚定地说“不”,并给予孩子合理的解释和引导。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通过各种小事来锻炼孩子的这种能力。比如,让孩子自己选择今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早餐等,让他们在一些小事情上学会做出选择,同时也学会接受选择的结果。

    此外,父母还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玩游戏的方式来培养他们的这种个性。比如玩一些决策类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如何平衡各种因素。同时,在游戏中,父母也可以适当地给孩子一些挑战和困难,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学会思考、学会坚持。

    在家庭氛围的营造上,父母也要以身作则。父母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在处理事情时要展现出健康、折中的态度。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自然也会受到熏陶和感染。而且,父母还要鼓励孩子多与他人交往,让他们在与小伙伴的相处中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妥协、如何合作。这样,孩子的社交能力和个性发展都会得到很好的提升。

    为了孩子的未来,父母们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从教会孩子如何提出要求,到如何应对孩子的要求,再到培养孩子健康、折中的个性,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一个积极向上、乐观开朗、懂得感恩的孩子,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够自信地前行,收获属于他们的幸福和成功。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还可以多观察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是值得肯定的。而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要及时指出并给予纠正,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同时,父母也要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够自我反思和成长。

    另外,父母还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一些家庭规则和行为准则。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这些规则和准则要简单明了,易于孩子理解和遵守。同时,父母也要严格遵守这些规则和准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除了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也非常重要。父母要与学校老师保持密切的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如果孩子在学校遇到了问题或困难,父母要与老师一起共同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让孩子能够在学校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挑战和选择,其中如何培养孩子学会延迟满足,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想想看,一到两岁的宝宝们呀,那可是需要我们特别细心呵护的阶段。这个时候,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都得尽量去满足。但要是宝宝实在无理取闹呢,那延迟满足的时间可就得控制得很短很短啦,最好就以秒计算,可别超过一分钟哟。等宝宝到了两岁以上,就开始有自我意识啦,也能听懂大人讲的道理了,“等”这个字的意思他们也基本能明白。这时候呀,咱们做家长的就得有意识地多带他们去体验体验各种事情。延迟满足的时间也可以稍微延长一点啦,从几分钟到一两天都可以。等孩子到了三岁,那可就更懂事明理了,这时候的延迟满足时间还能再增加一些。

    咱就说啊,家长得给孩子把延迟满足的理由说明白。比如说孩子想玩秋千,咱就告诉他:“宝贝呀,秋千是公共玩具呀,大家都想玩,所以得排队等候,等轮到你了,你就能玩啦。”这样孩子就能清楚地知道为啥不能马上玩到秋千。

    一开始呀,别期望孩子能一下子等个二十分钟啥的,得慢慢来。就像学走路一样,得一小步一小步地前进。最开始的延迟时间别太长了,不然孩子会觉得没信心,都不想追求目标啦。而且在孩子等待的时候呀,咱也别过分关注他,不然他会觉得不自在。延迟满足其实是一种自律行为,可孩子还小呀,往往需要咱们大人来帮忙监督,也就是他律。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也可以让孩子试着自己监督自己,咱可别让孩子觉得咱一直在“监视”他。

    还有那个代币法呀,也是个不错的办法。等孩子再大一点,咱可以和孩子约定好,要是想买新玩具呀,就得用平时积累的“五角星”来换。这“五角星”就是孩子平时表现好的时候得到的“奖励”。一般等孩子积累到五次或者十次,就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啦。孩子每次获得“奖励”的过程,那就是在等待呀。

    有时候孩子比较任性,咱不马上满足他的要求,他就哭闹。这时候咱可得冷静呀,态度要坚决。必须让孩子明白,生活中不是所有东西想要就能马上得到的。等孩子发现哭闹没用的时候,他就会学着按照咱的要求做,要么等,要么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得到想要的东西。

    还有呀,咱可别吝啬表扬。要尽量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让孩子感觉到咱们是非常爱他的。当孩子接受了咱们对他需要的延迟满足时,一定要及时表扬他,这样能强化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比如说孩子通过帮咱拖地、洗碗得到了自己心仪的玩具,咱就可以表扬他是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要是孩子排队轮流和别的小朋友玩玩具,咱就表扬他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通过咱的表扬,孩子会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精神上也会感到满足呀。

    咱常说“智商决定录用,情商决定提升”,这句话真的太有道理啦。孩子的智商固然重要,但情商更是关乎他们未来在社会中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呀。而学会延迟满足,就是培养孩子情商的重要一步。

    想想我们自己的生活,不也是充满了各种需要等待和努力才能得到的东西吗?我们得让孩子从小就明白这个道理。通过延迟满足的训练,孩子会变得更有耐心,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他们会知道,想要得到好的东西,就得付出时间和努力。这样长大以后,他们在面对各种困难和诱惑时,也能更加从容地应对。

    比如说,孩子以后在学习上遇到难题了,他不会轻易放弃,而是会耐心地去思考、去钻研,因为他知道只有经过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在工作中也是一样,他们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就灰心丧气,而是会坚持不懈地努力,等待成功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很多小事来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比如孩子想吃零食,我们可以告诉他等吃完饭再吃;孩子想看动画片,我们可以说等做完作业再看。这些小小的等待,会让孩子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变得更加自律。

    同时,我们也要以身作则。我们自己在生活中也要学会延迟满足,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比如我们想要买一件很贵的东西,我们可以先攒钱,而不是马上就去买。这样孩子也会从我们身上学到这种品质。

    培养孩子学会延迟满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家长有耐心、有方法地去引导。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成长为一个有耐心、有毅力、情商高的人,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够走得更加顺畅,更加成功。

    在延迟满足的过程中,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保持冷静:

    首先,要不断提醒自己延迟满足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深知这是在帮助孩子培养良好品质和能力,从长远来看对孩子有益,这样能在孩子哭闹或不理解时,更坚定自己的信念而不轻易动摇。

    其次,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当面对孩子的反应时,深吸一口气,默数几个数,让自己的情绪先平稳下来,避免在冲动下做出不恰当的反应。

    再者,尝试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去理解孩子此刻的心情和需求,明白他们可能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延迟满足,这样能增加对孩子的同理心,减少自己的急躁情绪。

    平时也要注重修炼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可以通过一些放松的活动,如冥想、运动等来提升自己的情绪控制水平。

    另外,不要把孩子的反应过度个人化。孩子的哭闹等表现并非是针对家长个人,而是他们当下情绪的一种释放,认识到这一点能让家长以更客观的心态去面对。

    家长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和提醒。当一方情绪有些波动时,另一方可以及时给予安抚和提醒,共同保持冷静和理智,以更好地引导孩子在延迟满足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