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小说网 > 逆流香江二十年 > 第30章 新闻故事化

第30章 新闻故事化

    一场自我介绍,以李清源对主管领导提出表扬结束。

    他下来的时候,同样迎来了热烈的掌声。

    冇办法,领导嘛,总要给点面子。

    等麦斯力再次上台主持会议,表情明显没原来那么自然了。

    而会议的气氛,由于多了个人,也变得严肃了许多。

    其实在李清源来之前,会已经开的差不多了,只差几个记者还没上报本周选题。

    等前面几人说完,最后才轮到伊莲娜,她站起来道:“本周我的选题是民生类,周末我去了一家素餐馆……”

    这个周末她也没白玩儿,离开裴知瑶家,回来就打算写一篇稿子,做一做专题的报道。

    可等她讲完,麦斯力皱眉道:“你这个选题视角太小了,就算我同意,编辑部也会毙稿的,换一个。”

    伊莲娜正要争辩,坐在最后排的李清源插话了。

    “麦斯力先生说的很对,这样的新闻稿,是一定会被编辑部毙掉的。”

    鬼妹很不服气,朝李清源直呲牙。

    李清源无视了她,再次从后面走到了台上,对麦斯力勾勾手……

    大胡子一愣才反应过来,把手里的碳素笔递了过去。

    李清源接过来,然后朝台下道:“不好意思,我需要占用几分钟的时间,来给大家讲讲如何做新闻。

    哦对了,我在讲的时候,请大家拿出笔和纸,就算你认为我讲的是一坨屎,为了尊重我的职位,也请给我记下来!”

    “麦斯力先生,也请你去下面就坐吧。”

    这句话让荷兰大胡子满脸复杂,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好在李清源及时为他解了围:“谁有多余的笔和本,借麦主任一下。”

    圆脸大姐举手,“我有!”

    然后拿出多余的笔和本,兴冲冲朝麦斯力招手。

    这特么,我不下去是因为没本吗?

    我是怕地盘被你占了啊!

    还有,我的名字叫麦斯力,不是姓麦!

    麦斯力很想当场发飙,可瞧瞧平时对他爱答不理的圆脸大姐,现在看他的眼神充满崇敬,张了张嘴,又憋了回去。

    也好,多了个恶人,让我和下属们重回和睦吧!

    于是一脸郁闷的走了下去,坐到了刚才李清源坐的那个位置,神情凝重的望着台上,等着听他会说些什么。

    尽管对他的身份有点迷糊,可不代表认同了他的专业性。

    大胡子要把对方说的一笔不落记下来,尤其是那些可笑的地方,等之后,他会报告给老板。

    别以为你占了上风,咱俩鹿死谁手还尚未可知呢!

    和他持同样观点的不少,只是有了刚才的表演,多数人没敢明着表现而已。

    只有先前瞪他的两个鬼佬,嘴角露出不屑,等着看他笑话。

    李清源他前世做过领导的笔杆子,和报社打过很多交道,专门研究文章里隐蔽的斗争性。

    而财经报纸,是领导极重视的版面,毕竟涉及成绩,从微观处看宏观,在这上面翻车的从来不少。

    所以这时候能侃侃而谈,毫不怯场。

    李清源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

    【专业性or可读性?】

    “专业性是财经报纸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信报》以‘硬核’立足没错,但不代表专业就要和可读性剥离!”

    “过去大家做新闻,往往是用数字和统计资料堆砌而成,其中还搀杂些经济学理论,但为了通俗和不造成阅读障碍,又不得不降低专业性,这造成了一个后果……”

    “那便是,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

    其实降低专业性,并不是单纯为了通俗。

    这个时代许多记者本身,并不具备那么高的专业素养,经济知识不足才是根本问题。

    李清源这番话,听的下面交头接耳,觉得这位新领导倒是眼光很准。

    可道理谁都会说,问题是怎么解决?

    麦斯力举手发问。

    “李先生,我很赞同你的发言,但如何做到你说的,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对了,请你别忘了,同事们大多进修过传播学,却并不是专业的经济学士……”

    李清源指了指伊莲娜。

    见他指自己,伊莲娜心脏都要跳出来了,暗自祈祷他千万不要说认识自己。

    庆幸的是他只是朗声一笑,道:“那就要说起这位同事的选题了。”

    “在我看来,她选题的视角不是太小,恰恰是太大,以素餐馆作为故事主体,依旧离不开宏大命题和堆砌数据……”

    麦斯力无语,合着你刚才赞同我,仅是赞同我对编辑部毙稿的判断,却否定了我对新闻选材的眼光?

    “那请问,同样的选题下,该如何做到既不被主管否定,又不被编辑部毙稿?”

    小子,你别忘了我才是新闻部主任,你不是爱否定我吗,现在你无论怎么选题,我都说不行!

    李清源一挑眉:“简单,只要是好的内容,就算主管否定,拿给主编去判断不就解决了?”

    你否定有个屁用,老子背后有人!

    他们两个的对话,有点把矛盾半公开的意味,大家都听出来了,不禁窃窃私语,对吃瘪的老领导十分同情。

    麦斯力被噎的翻了个白眼,小小交锋下,又没占到便宜,无奈把话题拉了回去。

    “如何做好的内容?”

    李清源道:“还是回到最初的问题,如何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我来举个例子。”

    “刚才那位女同事讲到了素菜馆外发放爱心快餐,而且有很落魄的人去认领,那我们为何不从‘人’这个主体出发呢?”

    “假设一个人因为失业而落魄,会不会引起相同遭遇者的共情?”

    “那么失业背后,又透露出哪些经济现象?反馈在民生领域,又会对大众产生怎样的影响?”

    “我要说的是,请大家把新闻‘故事化’。

    从一个落魄之人的视角,可以代出太多的经济因素,从子女教育经费,到父母的医疗支出;从他一天的出行车票,到每日食物的价格。

    既可以做数据展示,又有了充分的可读性,何乐而不为呢?”

    “不要扯什么宏大叙事,文章要做到贴合本土、低视角、平民化,这样的新闻故事能写好,除非主管和编辑部都是瞎子才会毙稿。”

    望着下面若有所思的众人,李清源继续道:“为了展示我所说的低视角和平民化,本周我将亲自主笔一个有关鸡蛋的故事……”

    说着他再次指了指伊莲娜:“这位女同事,既然你还没选题,不如这周做我的助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