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小说网 > 逆流香江二十年 > 第21章 分发

第21章 分发

    李清源说把事情都交给叶盼盼落实,他真打算这么做。

    从第二天开始,他专心给对方当起了司机兼秘书。

    上午先去劳工处做登记,留下叶盼盼新买的Call机号。

    昨晚他们买了两台松下BP机,可惜没有二手的,所以又花掉了两千四百块。

    目前公司还有48320块现金,贷款还没到账。

    主要开销除了车和BP机外,还有过户,加油,吃饭等杂七杂八的费用。

    李清源个人财富为316,值得一提的是他暂时不用买手表了,BP机有时间显示功能。

    本来今天腰里别着BP机,开着克莱斯勒,应该有点像成功人士。

    奈何唯一一套西装洗了,穿的是李晓龙同款黄色连体衣。

    穿连体衣就算了,关键是他外面还套了个毛衣,穿这一身坐在伪豪车显得很滑稽,连叶盼盼都嘲笑他这身打扮。

    李清源也是无语,前身把能卖的都卖了,连几件正经衣服都没给他留。

    他只有三百多块,几天后的房租还没着落,他又想换个好点的居住环境,不然连车都不敢停回去。

    他住的地方龙蛇混杂,烟馆凤楼赌场,只要能想到的那里全有,要多乱有多乱。

    把车停在那里,第二天能找到才怪。

    所以他现在没有买衣服的预算,何况穿着太廉价,反而会影响他的伪装,还不如穿连体服呢,崇拜布鲁斯李有什么丢人的。

    “源仔,昨天那一千多块不如你先拿着用吧。”

    这几天相处下来,叶盼盼已经对他的情况比较了解,毕竟李清源没刻意隐瞒。

    可他摇摇头,人情这种东西不是这么用的。

    是以笑道:“有句话叫‘身弱不担财’,我比较迷信,所以公司资金可以拆解,可我个人从不借钱。”

    这个理由足够强大,叶盼盼无法再劝。

    离开劳工处,两人开着车又到了励业街,在麦威大厦不远处,一家叫做兆发的工业楼租了间办公室。

    面积六百尺,租期半年,押金五百,租金三千二。

    等和物业谈妥房租,又赶到九龙的报纸批发点。

    之所以没选择观塘,是因为那里的带纸佬很多都认识叶盼盼。

    这次问卷调查,要做到从速从快,争取在报社没反应前把事情完全落实。

    二人声称自己是报业公会的人,因为隔着代理和报社,带纸佬们就算怀疑,也不会去验证真假,左右都有钱赚。

    但要是熟人,故事就编不下去了,于是选择避开观塘。

    叶盼盼经常和带纸佬打交道,所以商谈的过程李清源几乎没插嘴,只静静听着她和一群人做价格拉扯。

    1块钱回收一张问答卷是底线,但不可能直接开价那么高,能谈到多少,很考验叶盼盼的能力。

    “这种事情哪那么好做,搞不好要连续给读者赠好几天报人家才肯同意,我看一张问卷最少要五块。”

    说话的是个胖子,小眼睛贼溜溜看上去就招人烦。

    叶盼盼呵了一声,冷笑道:“你可以走了。”

    然后很霸气一叉腰:“我不和他做生意,要么他走,要么我走!”

    李清源暗暗点头,这句话不光立威,还隐隐有挑拨内部矛盾的意味,看来盼盼酱还是蛮有天赋的。

    但光这样恐怕不够。

    于是李清源凑过来,指着胖子道:“喂,肥佬,你混哪片的?”

    胖子一怔,李清源今天的衣服很显肌肉,他个子又高,脸上还有伤,看起来很像大佬麾下的马仔,所以有点打怵,没敢回答。

    李清源哼哼了两声:“别误会,我是问你在哪里发报,回去好打听听哪家代理商这么没眼力,用你这种人批发报纸!”

    此话一出,不光是胖子,连其他人都心中一凛。

    忘了这俩人声称是报业公会的,这是要打击报复咩?

    从体系上说,凡是报纸从业人员,都在公会的服务(管辖)范围内,只是他们间隔着报社和代理,很少打交道而已。

    要是对方打着公会的名头招摇撞骗,他们还有理由怀疑下。

    关键是对方是要和他们合作,甚至可以说是给他们送钱,没理由假冒身份。

    搞这么一出,让原本和胖子关系不错的人也闭上了嘴。

    李清源杵到胖子跟前,点了点他的肩膀:“肥佬,回去打听打听张亨福是什么人,《天天报》办事处主任,体育记者联谊总干事,报业公会名誉司库,香江记者协会委员。”

    众人一听准了,这一连串头衔不是内部人报都报不出来。

    胖子本来只想抬价,一见叶盼盼态度强硬就后悔了。

    而李清源言外之意,更是要利用职权取消他的批发资格。

    最可气的是,他抬价是为了集体利益,可这些同行们现在却一个个装哑巴,胖子把心一横,举起手道:“唔要赶我,我六毫就做!”

    六毫?

    李清源和叶盼盼对视一眼,微微摇了摇头。

    叶盼盼给他们开价七毫,其实心理价只要不超过一块就可以。

    这个价格不是越低越好,带纸佬还要向下分发给报贩。

    香江目前至少有700个持牌报贩,每个报贩都有很多熟悉的顾客,熟人开口,送一份报纸,做做简单的问询,10万级的规模便完成了。

    但如果到报贩手里的利润太薄,他们缺少动力去做,态度就会敷衍,问卷合格率就会差。

    虽然已经在合同中规范了回收标准,但如果不合格的太多,钱是省下了,但功夫可就白费了。

    “不用六毫,我出到七毫,给你们留一毫的利润,剩下是报贩的。”

    同行出了个内鬼,加上李清源二人明面上的身份不好得罪,众人也就捏着鼻子认了。

    接下来就是签订合同,由于合同上的公司主体并不是报业公会,还被质疑了一下。

    奈何李清源脸皮厚,暗示了大家做的都是外包派遣的活,众带纸佬便懂了。

    赚点外快吗,不丢人。

    于是不但没被戳穿,反而增加了可信度。

    接下来就是分发问卷。

    标准是按照每家报贩150张,带纸佬负责多少报贩,就拿走多少问卷。

    给的回收时限则是三天,足够完成本次调查了。

    把一切敲定下来,便马不停蹄赶往下一个批发点。

    港岛四区,九龙五区,新界九区,他们要争取三天内把这些地方都谈下来!

    不然三天后车就要抵给银行,没了交通工具谈业务就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