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小说网 > 华娱:导演从文艺片开始 > 014【这一世一定要体验大导演的快乐】

014【这一世一定要体验大导演的快乐】

    已经返回川蜀的李艺书,浑然不知他的大名已经在北电传遍了。

    可谓是褒贬有之。

    有人觉得李艺书年纪轻轻就能独立拍摄这样一部电影,还是非常厉害的。

    也有人觉得这部电影拍的太素太正了。

    太素就是这部电影没有聚焦在人性的丑陋上,应该发掘出父亲为什么当乡邮员二十多年都没有得到升迁,为什么县里面连给一笔医疗费都不愿意。

    太正就是题材选择上,不应该关注这些正面人物,应该将镜头对准生活在大都市中那些边缘人物,小偷、妓女、无业青年等等。

    只有表现出在大时代背景中那些边缘人物的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且用镜头真实的记录下来,才能被称之为电影。

    对于这些评价,如果李艺书知道的话,只会一笑了之。

    因为他知道现在的北电,有很多未来拍现实题材的第六代导演,像什么知名点的管唬、王全鞍等人,如今都还在学校等着毕业答辩。

    都是成长在一个时代的关系,上一世李艺书还是挺羡慕这些第六代导演们的,想拍什么就拍什么,而且各个都出了名。

    只不过羡慕归羡慕,他还是不太喜欢一些第六代导演们拍的电影,太晦涩太矫情了。

    一直都说电影是艺术,这话不假,但电影是大众艺术,不是那些曲高和寡的人独有的。

    既然拍了电影就不能太过突出个人,你不能以你个人的思想去覆盖广大观影人群的思想。

    就好比陆大导演后来拍的《金陵!金陵!》,以他陆太郎为日本帝国主义辩驳的思想,去覆盖广大人民群众思想,他这不是脑残是啥?

    关于在北电校园内展开的议论,李艺书原本是不知道也不了解的。

    但是随着一封从燕京北电寄到峨眉制片厂的信,却是让他知晓了这几日北电导演系、表演系还有文学系,因为他而展开了无比激烈的讨论。

    来信人没有写自己的名字,只是以“竹叶”这个笔名代替了。

    看着信中的“竹叶”讲述李艺书的电影在北电放映后,所引起的讨论与争议,包括他/她对电影的一些理解,以及想要问的一些关于电影的细节内容……

    在信的末尾,他/她还流露出希望能够尽快收到李艺书的回信与答复。

    回信啊——

    李艺书只是想了几秒的功夫,就决定给对方回信了。

    好歹这算是自己收到的第一封影迷来信,对方又是未来北电的同学,怎么着也得回这封信。

    写信这样的事情,李艺书上一世已经很多年…

    不,确切的说是差不多三十多年没有写过了。

    一方面是没有需要写信的人,另一方面后来手机时代的到来,真要有什么事情的话,直接打个电话,该说的一次就能说清楚。

    哪怕是在别的省份,多支付点国内漫游费就是。

    回了一封信后,李艺书便开始在学校认真上课了,尽管已经拿到了北电的特招名额,但高考他还是会去参加的。

    英语跟语文应该是不成问题的,而且他依稀还记得这一年的高考作文要求,趁着现在私下里写几篇,挑出最优解的,到时候临摹上去就好。

    其他的高考科目,李艺书已经放弃了,特别是数学,什么几何、代数、函数……他早就忘得一干二净,就算现在学,估计也考不了多少分,索性直接摆烂。

    重点针对语文、英语、政治这三大项。

    90年代早期,文科生是考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

    历史跟地理很多都是要死记硬背的,李艺书背不下来,他选择了放弃。

    政治的话,跟语文差不多,只要能填满,阅卷老师多少都是会给点分数的。

    ............

    就这样,晃眼到了四月底,李艺书再次收到了“竹叶”的来信。

    这回信中没有在提及北电对他的讨论,也没有了关于《那山那人那狗》的一些疑惑,有的只是“竹叶”一些琐碎的日常生活,包括为李艺书这位未来的学弟、介绍了一下北电校园内的环境与发生过的一些趣事。

    想想也是,过了大半个月了,他李艺书又不是什么大名人,只是一个新生而已,又还没有入学,能被讨论上几天已经很不错了。

    先下国内讨论电影最多的,应当是张一谋在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

    这部电影的原著小说《妻妾成群》也因此大红大紫,成为了当下很多文艺青年去书店必买的一本书。

    这年头电影对原著小说的加持还是非常大的,往往一本不怎么畅销的书,如果被改编成了电影,那么立马就能卖出比原本高出好几倍的销量。

    后来莫研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还调侃当初《红高粱》被翻拍成电影后,出版社又找他重新加印了好几次,让他狠狠的赚了一笔稿费。

    在学校的时候,李艺书就看到有好几名高中同学,抱着一本《妻妾成群》在哪儿叽叽喳喳,大谈自己的读后感。

    但硬要说这本书火,倒也没那么火,真正火的还是港台传来的武侠小说跟言情小说。

    国内的话,王硕前年在《当代》双月刊发表的《永失我爱》,在今年初刊印出了单行本。

    李艺书没看过这本书,但是从几个班级女生的讨论中,大致得出这就是一个“身患绝症”的悲伤爱情故事。

    从这几名女同学的口中得知,这本书最近还挺火的,貌似已经卖了七八万册了。

    听到这个销量,李艺书不震惊是假的,就这么一个“绝症爱情故事”就能卖这么高?

    而且看那些女生们,一個個喜欢的不要不要的。

    要不自己也写一本赚点稿费?

    越想越觉得可行,毕竟高考结束到开学前的暑假太过无聊。

    李艺书倒是想再拍一部电影,可现在手头上还有一部《那山那人那狗》等着参展,不如潜下心来学学“创作”,他记忆中可是有不少国内外的优秀电影,很多都是适合改编成小说的。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李艺书开始“创作”了。

    考虑到时代背景,还有这年头的阅读习惯,最终选择了《情书》这部日本纯爱电影进行改编。

    因为以前没写过小说,也没看过原著,完全之照着电影情节进行小说化,所以在李艺书写了几千字后,不确定自己写的好不好。

    恰好在跟“竹叶”的回信当中,逐渐的确定了对方是“她”的身份后,就把自己写的稿子誊抄了一遍,一同寄给了对方。

    想看看这位女文青是不是喜欢这个故事。

    一开始光看字迹,李艺书还不好说对方是男是女,但是从文字的描写,包括她写来的一些内容,很具有这个时代文艺女青年的风格——无事话悲秋,欲语泪先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