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小说网 > 望春风之后 > 第九章 北校(三)

第九章 北校(三)

    在北校四年期间有一些人和事,时常会在回忆中出现,他们有的一生长随,有的会在偶尔间萦绕心头。

    刚入学时,有一天晚上住在金老师家,不记得为什么了。那时她的孩子还很小,四五岁读幼儿园的样子。她的妹妹也在,是和姐姐在县中做同学的,我们一起在外间宿舍带孩子玩。金老师的邻居高老师很客气斯文,他教初三毕业班化学,他的女儿和侄女后来都是我的同学。金老师先生是镇上人,下班回来,大家一起围在小桌边吃早饭,有豆浆油条。这些都是最早的记忆片段,是进北校最先认识的人。

    班主任乔老师,后来才知道他们家和金老师也住在同一排,宿舍隔了几家。乔老师也很年轻,孩子还是小婴儿。他很瘦个子不高,语速很快非常精神,喜欢穿西装,大冬天也不穿棉袄。他总是一脸严肃,特别在班级里更是不苟言笑,我们有点怕他。乔老师教几何课程不多,但班主任还要负责早晚自习,班级值日,宿舍大扫除等各种活动,除此之外还要早上带操,所以他经常往教室跑,整天可以看到。他一直跟班走,直到休学的那个初三毕业。他和教代数的老师年龄接近,年轻教师在一起,他们谈笑风生,我们才发现乔老师也会说笑。

    其实除了音乐老师是一位年纪快退休的女老师之外,我们班没有老教师。音乐老师年纪大打扮却很时髦,也和大舅家一样住在镇医院的宿舍区,偶尔会在那里看到她,不过她不认识我。课堂上,她边弹风琴边教我们唱歌,一条大河,小螺号,现在都还记得旋律。音乐课上不像其他副课,看课外书或者聊天,我们都认真唱着,对农村孩子而言,也算是接触到音乐或者艺术了。那时的老师无论年纪大小,我想都是认真教学的,他们工作尽心尽责,一个八十人的大班,都是半大孩子,能把大家带好不出事,还要完成学校各项任务,他们都是些好老师。可惜我当时虽不淘气也并不出色,当然也不会给老师留下印象。

    同学中,在前三年期间并没有特别要好的。同桌也是一个住宿生,她有个亲戚住老师宿舍,于是同桌有人玩时就不见踪影。多数时间她也没人玩,她的年龄也不大,大孩子一般都不愿和小的玩。初一大多数的时间我们俩就一起送饭盒,早饭一起合吃咸菜。有时为了什么生气了,她就一口气不停地吵,而我生气就不理她。于是她在课桌中间划线,各人学习有界,过界便用胳膊挤来挤去。过段时间不知道为什么又好了,比如课间从身后进出让位子,又如前后排同学要递个什么文具,她便和我说话了,我也赶紧应和一句,于是我们又恢复到以前甚至更要好点。

    宿舍里其他同学都比我大,也有自己搭子,我喜欢往外班宿舍跑,这样结识了莉莉姐。开头是在宿舍进出时看到会说句话,她很喜欢笑,眼睛细长,皮肤很白,说话不急不慢。后来就会去她的宿舍玩,她的室友晓霞喜欢看书,三毛和琼瑶都是她那借来看的,通过晓霞又认识了志娟。她们仨都在初二年级的一个班。莉莉和志娟比我大两岁,晓霞姐大三岁。

    莉莉姐有诗意,我开始就是跟着她去的大河边背书,也会闲聊,讲家里和班级的故事。她父亲是另外一个乡的小学校长,我们家长算是一个系统,后来才知道他们还认识。她是家里老小,哥哥姐姐大很多,父母慈爱,她妈妈在家不工作,非常疼她。有时莉莉姐带我一起回家,她父亲看到总是客气招呼,早上我们返校时,她妈妈会给我们下鸡蛋面吃。那时我非常羡慕她,时时都有父母的关注,已经成家的哥哥还会给零用钱,还有一个姐姐在高考复读,很成熟有见识。

    在长长的暑假里,我在家呆不住的时候,就会去找同学玩,而多数是找莉莉姐,她们家附近有一条笔直宽敞的土路,两边长着高大的杨树,我们会在树下走来走去,聊着各种心情。她在初三的时候,恋爱了。哗哗作响的杨树叶听过我们很多心事,我们俩来来去去很多个暑假,一直到先后离开北校去南校。工作以后改成通信,再后通过电话QQ聊。过了那么多年,我一直想再去找她。

    晓霞姐说话很爽快,笑嘻嘻语气笃定,像个大人。她家住在镇上,就在中心街道边有上下两层楼的门面房,父母做生意开个饭店,她住校是想好好读书。晓霞是家中老大,还有弟弟妹妹,而且晚上还有吃饭的客人,她在家嫌吵读书不安静,而且她家里也不介意那点住宿费。她有钱也大方,借给我看的那些书,肯定有些是她自己买的,却并不像别的同学舍不得往外借书。冬天的晚上,我们一起去大门口打开水,回来她教我,冷天泡脚真舒服啊你也泡泡。后来南校毕业后,她留在镇上的印刷厂,去她办公室的时候第一次看到电脑,她正在学习WPS打字。又过几年她嫁到南京去了,再后来我们都过年回家,和志娟一起站在马路边聊,她手里抱着孩子,我赶紧给孩子压岁钱。

    志娟家就在晓霞家的对面,是三间青砖黑瓦的老式平房,进门是过道,穿过去里面还有个小院子,虽然也是门面房却是住家,没做生意。她的爸爸在镇上财政所工作,妈妈也是印刷厂上班。她是走读没有住校,通过莉莉晓霞和她认识后,我们却是交往最深的。不知道是不是我说过在学校吃不饱,她带干粮给我吃,还带衣服给我换洗,那可能是看我穿得太寒酸。不过我回想起来,她为什么会和我密切往来,成为给予我帮助最多朋友,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在那个年龄才会发生。

    她不仅长得甜美像个小公主,而且是干部家庭,经济条件好,父亲还是文化人喜欢书画,母亲年轻打扮讲究。所以志娟从小就是被家长当乖乖女和小公主培养的,她的衣服又多又时髦,还有自己的课外读物。可能中学时期是她的叛逆期吧,她会和母亲半个月不说话,课后经常留在学校,我们大概就是这个时期认识的,对我这个农村来的孩子,她像姐姐一样格外照顾,后来认识她时间久了,知道她有个很好的姐姐。她也会带我回家,后来她家的平房已经翻盖成楼房,楼下的门面房给她嫂子开眼镜店,她在二楼有自己的房间,我和晓霞在她房间里换穿各人的衣服。我在她们家吃过很多次饭,想起来都难为情,那么喜欢往她们家跑肯定很烦人,每次她父亲看到却是客客气气的。

    从北校到南校,我们仨先后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有时白天看到却说不上话,到了假期我们还是千方百计找机会一起玩,在校的几年特别是在北校,她们给过我无数的帮助,其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友谊,朋友间无条件的好,从没让我觉得孤独,这种友谊支持我走过懵懂的青春期,留下一串岁月的脚印。

    在北校住校期间,还有一些家里人来过的记忆,其中一次就是爷爷来找我。在我进校不久,他去镇上赶集。大概是最后一节课,他找到我的教室,站在教室的后门口,嘴里叫着我的小名。这时老师还在黑板前,我赶紧跑出去,他来给我送点吃的。东西给我他就回去了,我很惊讶他是怎么找到这里的,他不识字也不知道我的班级。等到中午吃好饭回到宿舍,大家都来问我的小名,才知道他是从第一排的初三,一直问到了最后一排的初一。虽然有点难堪,我还是感激爷爷,他惦记我不怕费事地找到我还带着吃的。可惜在他临终前,我却没有一个夜晚,和父亲一起去陪陪他。

    还有一次是冬天,课间父亲来了。在教室前面的石板路边,他拿出来一双木屐让我试穿,应该是在镇上刚买了送来。可是他在上班时间不用上课吗,还是抽空买了赶紧送来呢,那天并没有下雨下雪,会不会是天刚冷想起我没带棉鞋,这些我都不记得了。但是印象很深的是父亲蹲着,往我脚上套鞋,我站着抬脚,一只手扶着他的自行车。还有一次是他来接我回家吃饭,那天是中秋节,学校并没放假,也没有特别的伙食。吃饭前父亲突然来了,我很意外又开心,回家吃了一顿红烧公鸡。可是我并不记得他为什么会在工作时间,中午有空接我回去,吃好还得送我回学校去。但我记得红烧鸡真好吃,那年我十四岁。

    除了爷爷父亲来看过我,此外还有大舅和哥哥都来过,每一次想起来,我都觉得特别温暖,他们并没有因为我不够出色而忽视我。写到这里,我也发现为什么北校在我的记忆中那么持久,因为在那个物质缺乏的年代,住校的几年里一直缺吃少穿,可是我从没觉得自己缺爱过,留在心里阴影只是没能好好管着自己用功读书,没有取得理想成绩,但是有了珍贵的友谊、家人的爱护,心上的阴影早已擦干净,留下的记忆依旧温暖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