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小说网 > 望春风之后 > 第七章 北校(一)

第七章 北校(一)

    北校在镇北,有初中部也有高中部,南校在镇南,只有高中部。北校的高中部是职业高中,专门培养幼儿师范生。

    镇是一座老镇,依傍着一条大河,中心是个十字型的石板街道,街面上是琳琅满目的商店。此外有一个老牌的酒厂,十里八乡都有人在里面上班。除了县城,老镇在县里排名第二,那个酒厂也能排上省市名优产品,有个系列白酒一度做上央视的广告,还曾冠名中秋晚会,不过那时酒厂已经更名为某某某集团,由镇名改为品牌。

    北校坐落在十字路往北尽头,有条横向小马路,这里叫中桥口,有个卫生院叫太乙堂。小马路往西通到大河,学校大门就在当中的路边。这条小马路上依旧有很多商铺,不过看起来更老旧,就像是金锁记曹七巧家的油坊,有很多长木板晚上封门,白天就叠放依靠在墙边。学校大门左边是家杂货铺,卖大头咸菜,还有五分钱一把的炒瓜子,打开水二分一壶,看店的是一个极老极瘦的老头,和他的店一样,不知道存在了多久。

    母亲带我去报到,她有个老同事的女儿在北校当英语老师。这位金老师后来做过我的班主任,她有个弟弟做过我的体育老师,还有个妹妹在县中和我姐姐是同学。开学时我还没到十一岁生日,母亲拜托金老师多照顾我。

    走出学校大门,右边马路对面有家裁缝铺,母亲替我选块的确良布料,白底带浅颜色的小点点,师傅推荐我们做泡泡袖连衣裙,袖口压烫出细密的皱褶。隔两天拿回来,很漂亮,这是我的第一件新连衣裙,我很喜欢,一直到三年后去哥哥那里玩了一个月,我还穿着。十年后,我在县城工作,转正后的工资大概五十块钱,带着母亲在人民广场里,也买一块白底浅蓝花布料,她去做了一套短袖加半裙,也很喜欢穿去上班。那是难得的审美一致,老年后她越来越喜欢艳丽的红紫色,而成年的我更喜欢黑灰中性色。

    正式开学了,父母带着行李送我去学校,在教务处交完学费生活费,去宿舍铺床,只有最后一张靠门的下铺空着。挂上家里带来的纱帐和床单被褥,把书包和生活用品靠墙边堆放整齐。晚上父母回去了,除了中午蒸饭的米袋,还留给我五毛零用钱。我第一次睡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有自己位置和独立的空间,有点兴奋又紧张,好像知道了想家的滋味。

    初一的宿舍在最里面一间,后来知道,越靠近院门,年级越高,同学的年纪就越大,最外面是幼师班。每间宿舍有八张上下铺,一边三张床一边四张床,到底靠窗横着一张。从初一开始,在这间宿舍住了三年,同学一直在变有的走读有的转校,我也慢慢从门口换到靠里面的上铺了。而学校的每个角落,我都记得清清楚楚。

    学校大门进来就是一条中心道,是整个学校的中轴线。在中心道的右边,有个两个园门。前面一个门进去只有一排砖瓦平房,门口有一排水龙头,水泥砌成的洗衣池。出门就上坡,坡上一排晒衣架,中间拉绳。对面是一长排厕所,再围出一个院墙,组成全部女生宿舍,坐落在整个学校的东南角。

    第二个园门是男生宿舍的院子,进门是个通道,左手是礼堂山墙,右手是前排的女生宿舍后壁。进去之后是7字形的两层宿舍,和礼堂的后壁组成凹字形。校长一家也住在这里,这样的安排挺有意思,可能有看住男生管着别出事的想法。礼堂很大,朝着中心走道方向开着几扇大门。这里经常有幼师班的表演,吹拉弹唱很热闹,全校大会也在这里举行。

    男女生宿舍对面,隔着中心走道,有三排教师宿舍组成的三个园门。每个门进去,一边是连成一排的宿舍,对面是稍小点的厨房,每两间宿舍配一间厨房,厨房中间隔着一块块小菜地或者种几株花的小花园。那时的老师生活也是简单清贫的,多数只有十七寸的黑白电视。

    最后一排进了园门,有几间是学校教工宿舍,没有配套厨房。再往里走有教务处每月收住宿费,有教工小食堂凭饭菜票买饭,最里面是大大的学生食堂。说是学生食堂,并不是在这里吃饭,这里只蒸饭,烧大锅菜。每天早上吃完早饭,在上课前要把中午的饭盒准备好,淘好自备的大米,放进合适的水,最后放进食堂门口一排大大的蒸笼里。

    中午最后一节下课后,所有住校生都会来到这里,在原来放饭盒的地方找到自己的,大家会在铝制饭盒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以防错拿。拿到饭盒后,每个班排到值日的男生,会抬一桶菜一桶汤回教室,再帮大家分到各自的菜盆汤碗中,才开始吃饭。菜通常是豆腐白菜间或有几块肥多瘦少的肉片,汤则是白乎乎飘着几片菜叶的说不出名的一桶水。冬天分到的汤通常是冷的,女生大多就不要了,省洗汤碗。

    早晚就简单多了,不值日的同学只需要等在教室,等来一桶白粥一桶白馒头,分好后每个人都是一碗粥一个馒头,配上自己带的咸菜就吃好了。冬天分到的粥也是冷的,馒头要硬的,熟悉的同学便会拿着馒头去和食堂师傅换鲜热软和的,认识的师傅通常都会满足大家。夏天的晚上吃馒头和粥消化太快了,饭后会再去买个馒头留着下晚自习吃。

    一天三顿定量的饭菜每月要定期去教务处交费,初一时是十一块五每月,还要交粮票。超量需要的馒头则要另买饭票,也有教工子女在小食堂吃饭,除饭票还要买菜票,他们有五毛一块两块的荤素炒菜,按份购买。初三有段时间,有个舍友嫌小食堂太贵,中午跟我合买一份菜,我就付她一半的菜钱。小食堂吃比大食堂贵多了,但炒菜真的好吃。

    中心道在礼堂到底和最后一排教工宿舍之间,这里有一个大门,和前门组成全校生活区的大院子。过了这个大门,进去就是整齐分布的教室和办公室,三横三纵排列,之间都是长条石板铺路,路边排着法桐树,树干粗壮枝叶繁茂。教室都是青砖灰瓦带宽走廊,深色圆木柱和门窗,每扇玻璃都齐整无缺。这样的校舍是那时的我见过最气派的地方,想来老镇也有重师崇文的传统。

    第一排是初三和教师办公室,后面依次是初二、初一教室。初一教室的左边还有个小院子,进去是两间幼师班,给他们安排这里也有意和整体学生做个隔离,幼师班的女生重点学唱歌跳舞,学业不重,不用刻苦,也没有早晚自习。

    中心路走到最后一排有个很小的后院,出了后院门就是学校的操场,面积很大,当中是四百米一圈的跑道,是砂土混铺石子,还算平整。西北角上有篮球场和练田径的沙坑。中心空地上有厚厚的草坪,虽然不太平整。操场边上就是高高的大河圩堤,上面还有几户住家。夏天的傍晚,我们会去河边的树下背书,或者聊天,西晒的太阳隔着浓荫,河水川流,微风阵阵,周围有人声鸟鸣,回忆总是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