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小说网 > 从南明开始的大明第二帝国 > 第11章《大明报》

第11章《大明报》

    “风云起,山河动,烈祖建军兮声势雄,大明壮士兮矢精忠!”

    “金戈铁马,百战沙场,日月龙旗兮扬四方,山河万里兮诉忠良!”

    “旌旗耀,金鼓响,枕戈待旦兮明已志,洒我热血兮铸脊梁!”

    “纵横扫荡,复兴华夏,同敌忾兮共死生,与子征战兮心无畏!”

    “枪声响,刀弓影,万人一心兮泰山撼,赴水火兮勿迟留!”

    “肝胆相照,发愤图强,上报天子兮同恩仇,下救黎庶兮当自强!”

    ——《大明军歌》,作者:当代著名作家朱和圣。

    “……当朕看到这来的便是朕的皇兄。虽然朕一见便知道这是朕的皇兄,但又不是朕这记忆上的皇兄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苍白,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已故的先帝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朕知道,年纪大了,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玛瑙点缀的红伞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蟒袍,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金纸包和一支玉烟管,那手也不是朕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反而变得肿胀宽大了。”

    “朕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啊!皇兄,……你来了……’

    “朕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夜明珠、蹴鞠、手铳……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陛下!……’

    “朕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朕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朕也说不出话……”

    ——《应天往事》作者:大明当代著名作家朱和圣。

    “……那天,朕来到了应天的一处码头,一个臭味扑鼻的法兰西友人来到大明游历。”

    “他一下帆船,就对朕喊道:

    ‘尊贵的大明皇帝!当我上帆船的时候,还带着一张口罩,但当帆船抵达大明的时候,在我真正呼吸到第一口大明的空气时,我就立刻把我的口罩给收起来了,因为这里的空气是多么香甜而清新啊,似乎还夹杂着一种奇异而神秘的奢华!’

    ‘我在法兰西的一座小城市长大,在那里,大街上都是发黑的粪便,居民的住楼上可能还会降下金色的金汁,每当我出门时都必须佩戴口罩,否则便会有一股扑鼻的臭味,而在此处,我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香甜!’

    “………”

    ——《大明,空气都是香甜的!》,作者:当代著名作家朱和圣。

    看着手中的《大明报》,朱和圣皱了皱眉头,他瞅了瞅大明报社的社长袁华,不知道为什么,尽管现在的大明仍是冬天,但此刻袁华的脸上都是晶莹剔透的汗珠,难道,袁华病了?

    只见朱和圣一脸关切,开口问道:“袁爱卿,你病了吗?需要太医来治吗?”

    说实话,朱和烽可不希望自己亲手提拔的人才得了一场大病就被带走,毕竟,优秀的舔狗可是难得的,尽管他也说不上来袁华到底哪里优秀就是了。

    听到这话,袁华连忙说道:“回陛下,臣无碍,吾皇慈悲,微臣万分感激,感动涕零,此事一定要登载《大明报》,陛下的仁德当为天下知晓!”

    见到袁华如此精神抖擞,朱和圣悬着的心便放了下来,看起来还蛮健康嘛。

    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

    “好了好了,袁爱卿,朕不是说了吗?作为大明报社面向社会创作者的第一步,就是要广开言路,要选择最优秀的稿子,怎么头版头条都是朕的文章?”

    大明报社社长袁华把头摇成了拨浪鼓,谄媚道:“陛下,非是微臣摇尾谄媚,向陛下邀功,实在是陛下文成武德,文超两宋,功过汉唐,行文间豪迈之情不是一般酸儒能比得上的,那些个酸腐文章哪上得了首版!”

    不得不说,袁华这马屁拍得确实舒服,朱和圣这才点点头,勉为其难地说道:“既然如此,那朕就少做一些文章,多多处理国事吧,朕的文章较为新颖,确实给那些人才一些小压力,朕还是多给其他人一些机会为好。”

    袁华感叹道:“陛下胸襟,唐皇亦不能及也!”

    ………

    ………

    大明帝国的君臣日常,就是这样朴实无华,再加上了一点枯燥。

    而大明帝国的读者,对于朱和圣写作的小故事也是买账的,毕竟这可真是有点东西在里面的。

    鲁迅加空气香甜姐的魅力,对于朱和烽的文笔加成可不是一般得大。

    酒馆内,几十个百姓围在一起,中间的是一位说书先生,那位说书先生左手拿着《大明报》,右手拿着惊堂木,对着桌子就是一敲。

    “话说陛下的那位法兰西友人……在大明见到干净而卫生的公共厕所,眼睛立刻就直了,他如同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两眼一转,贪婪地看着公厕内的瓷砖……”

    “……那位友人看了看大明街上的井盖,大呼这就是大明的良心……大明大下水道在他们眼里那简直就是珍宝……”

    “………”

    朱和圣的故事还是蛮吸引人的,尤其是“大明的良心”、“香甜的空气”等不怀好意的字眼,让读者们莫名有些爽感。

    原来蛮夷就是蛮夷,在我大明不还是乡巴佬一个?!

    当然,几个识字的酒客左手拿着《大明报》,右手拿着酒碗一口闷,开始观看里面的时政内容,开始评头论足。

    “大爷的!伪郑海盗再度劫掠我大明商船十二艘!损失巨万!这大明水师是干什么吃的?!大明平日花了这么多钱去养他们,难道他们就是这样保护我大明的商船的?!”

    “害……牢弟啊,这已经很好了……你年纪小,还不知道,曾经我大明水师差点被伪郑海盗打得全军覆没,烈祖发誓要发愤图强……现在大明水师能对伪郑海盗形成优势,那消灭伪郑的时机很快就来了……”

    “说的也是……听说大明新式火炮又出了!”

    “伪清,垃圾,小小雅克萨,打了五六年还是老样子!哈哈哈!”

    “…………”

    几人讨论了会儿国家大事,高举酒碗就继续喝酒。

    “来,继续喝!大明总会好起来的!”

    “为大明干了这碗酒!”

    “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