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小说网 > 隋溺:混乱的阶梯 > 第62章

第62章

    “那么,李伯伯,代价是什么呢?”李平一手按着舆图,紧盯着李景,他不认为一个素未相识的人会好心提醒自己这些东西。

    “代价,什么代价?”李景疑惑,接着道:“这些信息随便找个人打听一二就清楚了,不需要代价。老夫可以组织这些边民帮你修缮道路,这事确实需要一点点代价。”

    “请说。”

    “帮老夫劝劝陛下,不要东征。”

    “什么?”李平大惊,不可置信道:“你身为滑国公你怎么不去劝?”

    同时心道我叫你一声李伯伯感情你拿我当枪使?

    “贤侄还不明白吗?陛下将如此重要的事情交给你,又封你为驸马都尉,老夫纵然贵为滑国公又怎能比得上你在陛下心中的分量?”

    李景声情并茂的讲述李平在杨广心中的地位想要打动李平。

    “修路是苦差,驸马都尉也不过是从五品,陛下的性格你应该比我清楚,对不起,我做不到。”

    李平此时还不清楚驸马都尉的含义,若是单单是驸马李平清楚,但加上都尉在李平看来只是一个官职。

    显然,李景也没想到李平不明白驸马都尉的含义,根本没想到去解释,见李平不答应,李景悲痛道。

    “若陛下执意东征,不仅大隋境内百姓涂炭,大军所过之处的番国酋长皆要为军队服役,若赢了则罢,可若是输了,不仅空耗国力,辽东附近的番国在没有大隋的庇护下也会被高丽吞并,则幽州危矣。”

    这仅仅是李景说给李平听的说辞,实际上李景居于幽州多年,对此地的百姓和山中的异族早已有了感情,这些人逐草而居与世无争,他不想战火再次在此蔓延破坏这份宁静。

    正因李景的仁慈,其在契丹、靺鞨、奚人、霫人等部落的威望无以复加。

    “你说的这些我清楚,可朝廷的事由陛下做主,我根本左右不了什么,没事的话恕在下告辞。”

    见李平毫不迟疑的远去,李景哀叹一声,有些事,看来人力是无法挽回的。

    返回城外大营,营中的将士皆欢欣鼓舞,见李平归来皆自发的将李平围成一圈。

    “将军,末将承蒙将军恩泽,被赐封越骑校尉。”

    “你呢?”李平微笑着点头示意,朝连战十三问道。

    “将军,末将也被封为校尉,不过是步兵校尉。”

    这两种校尉皆是骁果军管理编制,每校两千五百人,实际并没有兵权,而他们在李平的麾下如今担任的是团长职务,有了校尉的头衔也算名副其实。

    在实际的行军打仗中真正能领兵的是队正也就是队长、团长、统领也就是将军,最后是元帅。

    队长可以是一百人也可以是一千人的队伍,团长可以是一千人也可能是三四千人,人数的多少取决于临时的任命和编制,并没有固定的份额,只有最适合战场的调度。

    整个隋朝,目前能担任元帅的只有杨广一人。

    “没事,步兵校尉只是个头衔,你之前带领骑兵那么勇猛,以后有机会定让你掌骑兵。”

    说罢,李平下令道:“王麻子,你值守军营,十三,你挑选一百人随本将走一趟。”

    半个时辰后,李平再次返回蓟城,来到郡守衙门,李平让人将郡守叫来,随后手持陛下所赐匠作大监的符印要求郡守立即征召徭役,不仅是涿郡,安乐郡、渔阳郡、北平郡、乃至柳城郡所有在籍壮丁皆要接受调配。

    李平又干回了搞后勤的老路。

    匠作大监乃是正四品,能直接抽调地方除兵员之外的一切资源,纵使郡守正四品也不能抗命。

    其中郡守和太守以及通守三者是有区别的,杨广时期比方边境地区一般设立郡守同时管理军政;相对安全的地方则是太守只抓政务,军务则是由都尉管理;而通守是杨广设立只抓军务的与太守平级的职务。

    基本上边境因为动荡会设立郡守多加关注军事,而一旦出现地方暴乱等不太平的事情杨广便会指派专业的人才担任通守分担太守的压力,平等的职级也限制了太守插手的可能。

    监取监督之意,李平传达目标,地方负责建造,是为匠作大监。

    三日后,各地大匠皆奉招而来,居于众人中间,李平将舆图摊在众人面前,说道。

    “陛下要本监拓宽前往辽东的道路,你们说,拓宽哪条,怎么拓宽?”

    这些人大部分都是燕山附近之人,对此地的地形再熟悉不过,其中一人回道。

    “官爷,自古以来,若出辽东,非卢龙道不可,古北道山势险峻道路崎岖,小规模行商尚可,大规模行军却是不行,无终道亦是如此。”

    “那他呢?”李平指着海滨的辽西走廊问道。

    “这里?这里冬季土地冻结或许能走通,待开春之后遍地泥泞,恐不适合行走。”

    “那就卢龙道,陛下的要求是建造一条至少能容纳十人并排行走的军道,且每隔五十里需要修整一处能够容纳上万大军驻扎的平台,工期三个月。”

    “什么,三个月?”其中几人惊讶的张大嘴巴,不可置信。

    “嗯?”李平皱眉瞪着对方,显然对他的回答十分不满。

    “军爷,你就算是杀了老汉老汉也是这句话,开山凿石岂是日月之功?即便赵郡的李春大匠修的那座石桥也足足用了十年的时间。”

    “十年?不对,李春,我怎么把他忘了。”想到此处李平当即叫来侍卫,让他去将刘仁轨喊来,并带上李春。

    一个时辰后,不知道跑到哪去的刘仁轨终于带着李春抵达,一见面,李平也顾不得打招呼便让李春想想有什么办法。

    “李先生,这位大匠说的很对,此事并无取巧之法,当以恒心磨之,做好愚公移山的准备方可。”

    李春大概三十多岁的年纪,之前也跟着刘仁轨见过李平几次,见刘仁轨称呼李平为先生他便也跟着如此叫。

    “石头好办,我有一物能顷刻开山裂石,你就说三个月能不能修完。”

    李春虽然惊讶李平究竟有什么法子能快速开石,但碍于尊卑不敢答非所问的回道:“喜峰口距离柳城五百里,其间高山险阻不下百处,即便日修一里,也需五百日,想要在崇山峻岭中以每日十里的进度修缮道路,只怕大罗金仙也无能为力。”

    看了眼刘仁轨,对方也跟着点头,李平明白,想要在山中修建出一条附合杨广的道路恐怕是行不通了。

    最终,李平的目光还是锁定在了辽西走廊上。

    “沿海修坝,让五个郡的妇女制造麻袋,然后让劳役填土堆积在海边,围堰后往其中填土,即便发动老弱妇孺,这条道路也要给我修出来。”

    “李先生...”

    “李春,你只管奉命行事即可,其他的事情轮不到你操心,陛下给我三个月工期,若是不能完成,可是要掉脑袋的。”

    当领导给你一个绝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要么想找个理由弄死你,要么就是试探你的忠心,如果是后者你表现得越义无反顾领导对你越满意,即便事情没完成领导除了捏住了你的把柄外也并不会处罚你,显然杨广此时并不想弄死李平,但李平对此一无所知。

    若是让刚穿越的李平来认此时的李平,恐怕连李平也不能确定这是不是自己,一个人若是经历了很多死亡,会格外的珍惜生命,若经历了太多死亡,那就会变得漠视生命。

    很快,各位大匠们便商议出了一个细节,整个工程从后世的秦皇岛开始一直抵达锦州被分为十段,共计三百五十里。

    命人将罗列的人员与物资清单送往各郡守衙门后李平次日便从蓟城出发前往位于北平郡的榆关。

    此次行程并不是行军打仗,李平以日行百里的速度在五天后抵达了榆关。

    远远的东边一座突然隆起的高山出现在视野的尽头,跟随在队伍中的刘仁轨惊叫道。

    “先生快看,那座定是碣石山,根据《尚书·禹贡》所山乃是燕山余脉,秦朝始皇帝曾在此命人下海求仙问药,汉朝末叶曹丞相也在此登顶览渤海之波澜,写下著名诗篇《观沧海》。”

    刘仁轨从书中博览古今,却从未到过此处,只凭书中描述,便猜出了此山的来历,这种追寻前人踏遍山河的感觉令其激动不已。

    “碣石山,不怎么样嘛,那些人怎么这么喜欢来这里?”李平用手遮住阳光朝那边看去,远远的山上光秃秃的,只有巨石林立,十分陡峭。

    也不怪李平觉得普通,他后世可是去过黄山的人,天下怪石再怪也怪不过黄山,见此山与黄山相似却平淡了许多,李平也就没生出什么激动的情感。

    “先生,山下不远处就是榆关,不如我们先去山上游览一番如何?”

    李平斜眼扫了刘仁轨一下,心道陛下命我来修路的可不是来玩的,耽误了工期掉脑袋的是我可不是你。

    “你去吧,我要先去榆关让守关将领清出营帐,待我大军抵达就地驻扎,而后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