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小说网 > 重生1986:从收养小姑妈开始 > 第62章:等待答案

第62章:等待答案

    “同志,帮我呼叫隆和县永吉街胡同小院张淮波。”

    “好的,同志稍等。”

    “同志你好,我们是青阳市邮电局,麻烦呼叫永吉街胡同小院的张淮波。”

    邮电局有两个窗口,一个是打电话,一个是接电话的窗口,今天打电话的人不算多,但资源要合理化,万一有人打到外省,几个小时,排队的人干等着吗?

    陈阳打完,默默走到另一个窗口等着。

    隆和县。

    一位工作人员骑着自行车拿着大喇叭来到胡同小院,周围的院子毗邻非常多,顺着道路一边走一边喊:

    “张淮波,谁是张淮波,有你的电话。”

    不得不说能胜任这份工作的嗓门高亮,有宝物大喇叭的魔法加持,胡同小院很快响起了穿透屋顶的声音。

    魔音贯耳。

    张淮波心里纳闷,谁没事会给自己打电话?

    他跑出去顺着声音来源找到穿着一身军绿色衣服的工作人员,“同志,我就是张淮波。”

    “你快跟我走吧,有你的电话。”

    来到邮电局,张淮波给了那名喊人的工作人员2分钱,俗称跑腿费,都是默认的规矩。

    “同意,我是张淮波。”来到邮电局窗口,传呼员看了一眼自己小笔记本记载的名单,找到张淮波,立马回拨回去。

    “同志,你的电话。”

    “谢谢。”

    “喂,我是张淮波。”

    “喂,我是陈阳,我在青阳市,你现在帮我做两件事,第一件事去龙田街道113号找一位叫秦老的人,问一下是不是叫吕乐乐。

    第二件事,从我这个月分红拿三万块出来,如果没有,从你分红里给我凑齐,带钱来青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我在门口等你。”

    张淮波眉头皱成川字,他们一个月大概能有十万左右进账,陈阳占6成,其他4成,他们平分,他们没有意见,能把生意做的这么大和安全,都是他在出谋划策。

    众人对陈阳都非常信服,嘴上兄弟相称,在他们心目中,陈阳就是大哥的地位。

    人贵在有自知自明,如果不是陈阳,他们现在是浑浑噩噩,张淮波担忧的问道:

    “你是出了什么事在医院?要不要我带兄弟们去青阳市。”

    “我没事。”

    “行。”挂断电话,张淮波交了3毛钱,马不停蹄去做事。

    陈阳交了4毛钱,其中夹杂着1毛钱的传呼费。

    …………

    坐落在居民楼中的小饭馆。

    “几位,点些什么吃的?”

    老板娘热情款待,这都是财神爷,他们可是开着吉普车来的。

    “杨姐,你有没有什么忌口?”

    杨素馨有些不好意思,良心上有一些难安,摇头回答:“没有。”

    陈阳转头问:“毛毛,你想吃什么吃啊?”

    杨素馨说道:“你们吃什么就行,小孩子不用管他。”

    “杨姐,我给你讲一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我小时候,我打小不爱吃芹菜,那股味儿我受不了,但乡下,压根没吃的,知道水芹菜吧,河边一抓一大把,家家户户都会摘了做饭吃。

    大人觉得,有的吃就不错了,还挑三拣四,我们做什么,你就吃什么。

    我这个比较特殊,芹菜和香菜打死不吃,吃一口,吐一口。

    我妈虽说是川渝地区的姑娘,性格泼辣强势了点,对我们孩子,从来没有说,老娘辛辛苦苦做饭,你爱吃吃,不爱吃饿着。

    提前做饭的时候,老妈她会说今天要做的菜,如果大家都不喜欢,她不会强迫吃,会多蒸两个红薯。

    我们家,除了我和我妈喜欢吃辣椒,其他人都很少吃,她也很少在菜里放辣椒,我和老妈单独做辣椒辣子单独盛一个碗,单独蘸菜吃。”

    “第二个故事,也是小时候,我大哥小时候也调皮,加上我这个小调皮,我们总喜欢背着大人去河里游泳。

    我俩水性不好,只敢在浅水区游,到今天我也想不通,老妈为什么一眼我们去河里了,经常被打。

    老爸从公社回来,看我和大哥两个人哭兮兮地跪在地上面壁思过,问了老妈情况,我还以为要来一顿竹编炒肉。

    老爸问:“你们去河里不知道和你妈说一声,让她担心。你们为什么要去河里玩?”

    大哥不知道在哪里捡来的船员海报,在面对老爸的询问,说:“我以后要当水手。”

    至于我,说句好笑的话,看到其他小朋友对游过河的大孩子一声声牛逼声,我挺迷失自我的,幻想别的小朋友,对我说一声牛比,那挺牛逼的。

    这我当然不能说。”

    毛毛听到陈阳小时候的事,比他上课还认真,有趣,“陈叔叔,你是不是说也说要当海员?”

    陈阳笑着摇头道:“我小时候可是一只小机灵鬼,我说大哥带我去玩儿的。”

    “后来了?”毛毛迫不及待听下文。

    “后来,老爸也没打我们,只是说下午带着我和大哥去河里教我们游泳,告诉我们,有什么事和想法要说出来。

    能不能做,可不可以做,做不做的成,又是另一回事。”

    陈阳开玩笑的说道:“其实大多数小孩子的世界非常单纯,几乎是父母、老师、同学这个小圈子。

    我说这两件事,就是想说,小孩子对着这个世界认知是部分,咱们大人更多的引导,而不是说生了这个孩子,就是要掌控他的人生。

    要多听听他们的声音,或许有一些是幼稚,这不正是天马行空吗!就比如我小时候说我想吃肉,我老妈说家里现在经济紧张,等有闲钱给你买肉吃。

    而不是说,吃什么吃,大人一天天辛苦,你小孩子还想吃肉,其实说这一些,并不能改变什么,一个家庭的组成本就是相互进步相互理解相互扶持。

    现在没有肉吃,不代表以后没有肉吃。”

    杨素馨的内心充满着诧异,在她的理念中,她就是这样被教育过来的,听见陈阳的话,对她的思维产生了巨大的奇异。

    而老板娘在一旁听着,她还是信奉棍棒底下出人才。

    这是两股思想的碰撞,没有对错,只有合适,每个人的性格、经历、环境所处的不同,教育的方式不同,没有一定的规律可以借鉴。

    就像孔子的因材施教。

    杨素馨恭维道:“你爸妈挺会培养孩子的,肯定是处处受人爱戴、尊敬。”

    陈阳笑道:“杨姐,这句话我就当你夸了。

    不过。

    村里人都同龄的叔叔婶婶都怕我妈,我妈和别人吵架,嘴吐莲花,哪怕是村西头人人怕的筑老太,在我妈嘴下走不过三个回合。

    至于我爸,一副和和气气的样子,一般不惹事,如果真的走到要动手,他下手非常狠辣。教育我们,要么不动手,要动手就要让别人长记性。

    村里人吵归吵,闹归闹,真的红脸子都少,特别是近八九年,都是和和睦睦。

    不像以前,路上过一条野狗,村里人都骂骂咧咧,野狗都不敢抬头走路。”

    其实陈阳知道,都归功于夜校,让村里人的思想不再局限于农村,也知道外面的繁华,他们最大的心愿,是把自家娃娃送到大城市工作。

    杨素馨听后不知道该怎么说,只能附和几声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