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小说网 > 重生1986:从收养小姑妈开始 > 第14章:动员大会【选择性阅读】(求收藏,求月票,求推荐票)

第14章:动员大会【选择性阅读】(求收藏,求月票,求推荐票)

    在陈砚知的提议下。

    马文社长夫妻、75年没有返乡留任的杜知青和陈砚知三重劝说和欠条威压下,一场改革悄然进行。

    马队媳妇儿刘英,村小学老师教授村里的小朋友,在旧思想,女儿纯粹是赔钱货,养大了,还是送个婆家当牛做马的,别的村,基本上都不让女儿上学。用陈砚知的话来说,知识就是力量,有文化就不需要靠婆家,妇女都能顶半边天,又不是卖儿卖女。

    杜知青就比较繁忙,随着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现在的小5,初3,高2,十年就高中毕业。

    不仅白天给初中生讲课,晚上还要给高中生备课的不久的高考。

    周三、周六、周日晚上,他还要教大爷大妈们拜托文盲,读书识字,讲解随着祖国的建设,男女平等,知识分子式社会建设不可避免的趋势。

    对教育事业孜孜不倦的杜知青,乐此不疲,哪怕忙的像陀螺,他仍旧乐此不疲,内心充实干净,当初主动下乡才算得到了用武之地。这就是他留任没有返乡,扎根在农村,为祖国的建设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在贫困的葫芦村,吃饭都困难,谁家不是四五个孩子,交学费难啊,这当然……陈砚知在这场以葫芦村内部的思想改变方针,他拿出了自己走黑市赚到钱来投资。

    在最开始的创办动员大会上,陈砚知做出了承诺,句句感人肺腑。

    “兄弟们,乡亲们。杜知青的话我就不再重复了,你们听的也烦。但我陈砚知别的不说,你们家里的孩子的学费,要交学校粮食,我一个人包了,从小、处、高,只要你们敢考上,我就敢给你们出钱。”

    “你们都是从葫芦村走过来的,哪怕是现在,为什么没有响应分田到户的政策,还不是葫芦村的地里环境,活不下去。你们苦过,累过,现在咱们牵头,你看看你们的娃娃,将来是要往城市里走的,哪怕没有出路,能读书认字,也吃不了亏。总不会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家里有考上大学的,我只会给第一期报名费,自此要自己打短工凑学费、生活费。我不可能养你们一辈子,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都说养儿防老,这群孩子走的高,接触的工作机会就越大,你们不是羡慕杜知青这样的文化人吗,你们的孩子就是将来的文化人。”

    “如果不是杜知青愿意呆在这里替我们葫芦队建设,他早就返乡过舒服日子了,不愿意的我不劝,麻烦你们把拉条子的钱交到马叔这里。没钱也好办,明天我要看到咱们村,不管男娃女娃都要在村小学。刘英婶子,明天娃娃点数交给你了。”

    “还有就是……我给你咱们葫芦村交的孩子的粮食,你们不要想打他们的注意,除了早饭,孩子们都在学校食堂吃。”

    葫芦村在类似“洗脑”的文化下,彻底改变了老思想。

    所以……哪怕陈砚知蹲了三年苦窑,但他们家每家每户都受了陈家老幺的帮助,家里的孩子有了好学历,分配出去工作时,实实在在的帮助了家里,日子的光景也变得好了,有了盼头。

    不过这还在成长,不是几年就能彻底改变葫芦村的现状,整体的趋势已经慢慢变好了,像老树开出了新芽。

    虽然比上陈砚知来钱的速度,但温饱啥的,比早先十几年要强多了。

    而村民却不知道,计划赶不上变化,未来那场山体滑坡,他们永远的埋在了葫芦村,而外出工作读书的孩子们,逃过了一劫。

    陈阳可不知道乡亲们看自己目光,拿了两颗糖果给小同子,“别哭了,哭啥哭,娘们唧唧的。”

    小同子一脸天真带着哭腔对着他妈道:“你……你再打我一顿,这样我……我就可以在有两颗糖了。”

    陈阳大受震撼。

    婶子揪着自家小儿子的耳朵,“回家洗澡去。”

    等她们母子离开,其他的小朋友眼睛放光,陈阳招了招手,“还愣着干嘛……小孩子过来领糖果吃。”

    一群小朋友看了眼自家家长,还是有些畏惧的,其中一个家长对着刚才说卡车是怪物的流鼻涕小女孩说:“你砚知叔叔发糖,还不快去拿,晚了就没有了。”

    小女孩迈着肉嘟嘟的小腿就朝陈阳跑去,顺利的拿到两颗水果糖,其他的小朋友闻风而动,也不再管自家家长,一窝蜂的冲向陈阳,叽叽喳喳的伸手要糖。

    我真是招蜂引蝶的主……陈阳心中腹诽。

    等这一番热闹过去,其中一个大叔问道:“陈砚知,你咋坐卡车回来的啊,出息了啊。”

    “唉,出息啥啊,这不是买了东西,不太方便,这我朋友小邓师傅,正好有空就过来送我一段路。”

    众人闻言,看向小邓师傅带着羡慕,邓娇也哈哈哈大笑:“混口饭吃而已。”

    更有大胆的婶子给邓娇相亲,介绍自家的闺女,把邓娇逗弄的面红耳赤,要不是陈阳打圆场,恐怕今天小邓师傅是出不了葫芦村,要入赘到这里了。

    “陈砚知啊,你又买啥东西啊?”

    陈阳拿出大前门,给叔叔辈哥哥们发了一支烟,“这给未来嫂子置办的彩礼,到时候还要麻烦各位父老乡亲帮忙送亲娶亲呢。”

    “哎哟,你们家啥时候的消息,陈建国这孩子说的哪里的婆娘啊,哪家的闺女啊。”

    “青岩村,关家的姑娘。”

    “这个事还没定了,但也八九不离十,等到了日子,说定了日期,各位叔伯婶子,哥哥妹妹们,要把日子给我空出来,帮我们老陈家娶媳妇儿,陈老幺我,谢谢乡亲们了。”陈阳避重就轻的开口。

    “你这孩子,从小就是急脾气,还没定的事就把彩礼买了,风风火火的。”

    “哎……说不定哪家的闺女相中了我,我小陈也是十里八乡的俊后生,说不得,我比大哥还早用上。”

    “你娃娃咋不害臊了……老娘当年可以马兰花里的一枝花,媒人都快踏破我家的门槛了。”

    “哪有怎么样……这朵野花,还不是让我们葫芦村给摘了。”陈阳一点不觉得怯场,反而大方调笑:“葫芦村的老爷们,是不是啊。”

    “那说……咱们葫芦村别的不说,就只剩一张俊脸了。”

    “嘿……你们这些男人,给口气,就喘上了。”

    “哈哈哈~”

    陈阳非常新奇,此刻尽是他乡之客,笑意自心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