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小说网 > 知否:我是吴家子 > 第七十二章 杀机起

第七十二章 杀机起

    事实上,宋朝重文轻武的基调,应该是太宗定下的。

    太宗继位后,北伐之时吃了败仗,孤身逃离。

    将领们收拢溃兵后,发现找不到皇帝了。

    左找右找都找不到,当时太祖的儿子就在军中,有武将提议干脆拥立太祖儿子继位算了。

    武将们有这种想法也没错,正所谓兵败如山倒,找了那么久都找不到皇帝,他们也猜测皇帝凶多吉少了。

    而国不可一日无君,按照太祖的说法,他和太祖兄终弟继,以后会传位给太祖的儿子。

    他们自然拥立太祖的儿子。

    但是太宗却不这么想。

    太宗继位众说纷纭,究竟是不是太祖传给他的已经无从考证了。

    但是有一点可以确认,他肯定不想把皇位传给大哥的儿子。

    或许是他自己心里有鬼,也或者是被这些武将的想法给吓到了。

    于是从那次后,太宗皇帝便开始极力的打压限制武将的权利。

    但是这种事不能明说,因此并没有形成定制。

    而后世的皇帝为什么不改变这种局面呢?

    一来他们不想改变,毕竟重文轻武虽然于国无益,但是对皇帝却很有利。

    其次就是文官不愿意改变。

    长久对武将的打压下,文官已经尝到了甜头,怎么可能愿意一直被他们压在身下,鄙视的武夫和他们平起平坐。

    文官没了制约,即便有皇帝想要改变,也难于登天。

    很多人都觉得皇帝是天子,想做什么做什么。

    其实不然,历史上除了那些开国之初的皇帝,后面的皇帝很难强势起来。

    明朝万历皇帝为了立太子的事和文官斗了十几年,甚至一直不上朝,最后还不是妥协了。

    即便是李世民那种强势的皇帝,想和世家联姻,人家不鸟他,他也只能慢慢打压世家。

    皇帝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那样,可以为所欲为。

    顾廷烨说的没错,如今辽国和西夏内部弊端丛生,确实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好机会。

    但是宋朝内部弊端一样很多,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对于不对,需要看当前局势。

    内部不拖后腿,自然可以先暂时放下内部问题,解决外部问题。

    但若是内部拖后腿,不解决内部问题,反而会在对外的时候导致大败。

    历史上神宗皇帝不就趁着西夏内乱,想要出兵灭了西夏么。

    那时候的西夏局势比如今还要乱,最后却大败而归。

    虽然有一系列客观因素在,但是内部党政严重,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可以说,大宋不解决自己内部弊端,即便辽国西夏内乱,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也难如登天。

    “子玉慎言!”顾廷烨脸色严肃道。

    吴兴这话乍一听没什么,但若细细品读,却有赞同变法之意。

    “没错,咱们还是不要谈论这些了。”盛长柏摇头道。

    吴兴闻言微微摇头,也没继续说什么。

    变法在如今确实是个敏感话题。

    不过吴兴这么说并没有支持变法的意思。

    倒不是说他反对变法,以大宋的情况,确实已经到了不变不行的地步了。

    然而大宋的情况注定变法这种事难以成功,人家范仲淹、王安石谁不比他聪明,但是两人变法不都失败了。

    吴兴之所以这么说,只是告诉他们大宋内部弊端太多,别想的太过乐观。

    别的不说,单单是钱,朝廷就难以支撑大规模作战。

    别看宋朝是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的朝代,每年收入远超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但是光是军费开支,就占了六七成,这还是没有打仗的情况下。

    可能有人奇怪宋朝军费开支为什么在不打仗的情况下,还那么多。

    很多人觉得是宋朝无险可守,常备兵马远超别的朝代,这点倒也不假。

    唐朝初期战争频繁,兵马也就六七十万,而宋朝有一百多万。

    但这并不是宋朝军费开支的根本问题。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古代的军制了。

    古代士卒是没有军饷的,一些朝代士卒甚至要自备装备武器。

    士卒当兵可以获得徭役赋税的减免,打了胜仗还有赏赐。

    而宋朝实行的是募兵制,士卒都有固定军饷。

    光是这一方面,就极大的增加了朝廷的开支。

    这就导致大宋虽然财政收入高,但是开支也大,根本没有什么战争潜力。

    既然两人不想多谈,吴兴自然也没再说什么。

    闲聊一阵,下人过来通知快开席了,三人便离开了盛长柏的院子。

    ……

    中午的宴席一直进行到下午,等宾客散去的时候,已经将近傍晚了。

    随着宾客散去,关于吴家送来的聘礼,和盛家热闹的场景,成了扬州热议的话题。

    除此外,还有顾廷烨。

    吴家下聘,还有个侯府的嫡子跟随,可见吴家的面子有多大。

    扬州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只是感叹吴家的排场,但是白家二房三房的人得知宁远侯府嫡次子出现在盛家喜宴上,脸色十分难看。

    白老太爷迟迟不愿意过继,他们就感觉到了不对劲。

    一直派人盯着白老太爷那边,白山的父亲可是白老太爷跟前的长随,白山突然消失自然引得他们警觉。

    一番调查后,得知白山去了汴京。

    目的是什么不言而喻。

    两房一起商量后,一直派人盯着扬州码头,却迟迟没有发现白山的踪迹。

    眼看着距离出殡之日只有几天了,却突然传出顾廷烨随吴家下聘的队伍出现在了盛家。

    虽说当年白老太也嫁女的时候,陪嫁了大半家业。

    但是这些年的积累下来,依旧是一笔天文数字。

    白家二房三房已经对白老太爷留下的家业进行了分配,如今有个想摘桃子的,他们自然不会甘心让出去。

    两房在一起一商量,选择铤而走险,请人杀了顾廷烨。

    虽说顾廷烨是侯府嫡子,但是为了那巨额的钱财,他们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他们觉得自己只要做的干净,顾家没有证据,也不能对他们怎么样。

    唯一麻烦的地方就是顾廷烨跟吴家人在一起,不过他们也没多担心。

    吴家下聘后,肯定不可能在扬州久留。

    顾廷烨想继承财产,也得等白老太爷出殡以后。

    只要在这之前杀了顾廷烨就好了。

    不过很快他们就得到消息,酒宴结束后顾廷烨就离开了盛家,并没有跟吴家人在一起。

    为了以防万一,他们也没急着动手,还是想等吴家离开后再动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