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小说网 > 金末:从小兵开始崛起 > 第98章 刻板印象

第98章 刻板印象

    完颜心月只提醒了一句,让李天秀后日七月初五下午记得到醉仙楼找她。

    李天秀回答:“我会按时赴约,你等着。”

    完颜心月最后说了句:“好的。”

    在完颜璹的提醒下,二人在不舍中,从拥抱到分别。

    李天秀准备离开时,完颜心月双手搂着李天秀的脖子往自己面前扒了一下,又垫起脚尖送上浅浅一吻。

    李天秀不敢再停留,他也知道今天收获已经很大了,不可能每次都有上一次那样好的氛围和际遇,其他时候要避免过于出格。

    好在完颜心月也是一大胆女子,换这一时期其他家族的大家闺秀,怕是一举一动都不敢越礼。

    别说看到明显的笑容了,男女纳征定婚之后,有可能隔着屏风交流一下都算不错了,家中长辈还会从旁监督,避免坏了自家女眷清名。

    ……

    从密国公府离开,李天秀一路骑着自己的白马,带着一队亲兵一路回府了。

    李天秀回到府中,也没先去找苏椿,宋九嘉,因为三人每天饭后会专门交流。

    李天秀先是直接找到王盈,想看一下对探子安排得如何了,他怕王盈一女子做事不方便,所以不是很放心。

    通过交流,李天秀得知王盈戴着帷帽,已到探子住宿的那处小院把事情交待完毕,她将所掌握的刺探情报的要点都讲了出来。

    据王盈自述的讲话内容来看,这些要点都是简单实用,这帮探子听了后也都有信心完成这次任务。

    李天秀带着彩珠,张老伯专门跑到探子小院,把所有人召集起来,发表讲话:

    “各位,想必军都虞候姚斌已经把我的意思传达给你们了,女先生王盈也把该教的教你们了。

    不管你们是自愿报名,还是几位军中指挥官推荐的,但都接了探子这个任务,领了本王的钱,就得替本王做事。有家眷的我也会替你们照顾好,哪怕是你们意外牺牲了,也不会变。

    稍后我会让府中管事发下这次你们要用到的费用,正常情下况应该够用了,用不完的作为你们此次行动的补贴,若超支了郡王府最后会给你们补足。现在开始抓阉吧。”

    李天秀将写着归德,徐州,邳州和泗州的纸条各准备了三份,总共十二个探子,平均一个城池要去三个人,分开潜伏。

    各位探子会独自刺探情报,相互间会定期以暗号标记接头,交换情报,避免有人意外折损,刺探到的情报没有送出来。

    这十二人有的高大强壮,有的精干瘦削,体质整体不算差。

    有可能是出于对东海郡王府的信任,有可能是对李天秀安排的话语有信心,每个人脸上都流露着或坚定刚强,或神采飞扬的神色,总之都是信心十足。

    李天秀大手一挥,最后说了句:“大家如果有对自己抽中的目标没信心的,也可以二人一组,相互商量,交换一下。”

    其中只有两人因为行程问题相互交换了一下,其中一人觉得归德太近,给的补贴更少,想要去泗州挣更高补贴,好在有一人愿意交换。

    最后李天秀见无人再交换任务,便让彩珠把端着的钱币或者会子让探子们选,探子选中哪样,张老伯便会送到他手上。

    李天秀作出最重要的安排:

    “由姚斌找到开封府准备的路引文书,你们应该都领到了吧?那明天早上开始你们结队出发,一路向东,每经过一处州城,便留下三名探子,做好情报搜集任务,祝大家一番风顺。”

    饭厅中,李天秀与苏椿,宋九嘉,李汾,王郁,完颜守禧,完颜按春一起用餐,吃着苏椿钓回来的鱼。

    李天秀听苏椿说,今天垂钓很顺利,钓到几条大鱼,收获不小。

    完颜守禧也采风完毕,画下了第一幅场景人物核心,剩下的背景只需要明天再去现场逐一完善。

    宋九嘉提了一句:“颖宝,我和苏兄各想了一个名字,分别是闲趣幽居图,夏日侍宴图,哪个更好?”

    李天秀觉得挺好:“岳父,天秀也喜欢简洁明了,就选夏日侍宴图吧,不知我选中哪位师父的创意?”

    苏椿笑道:“你选中飞卿的主意了,果然是丈婿心意相通。”

    好在苏椿没有追问原因,李天秀认为自己几人身处要职,就注定了叫幽居不算准确,反倒是夏日侍宴图更合服自己心意。

    三人随后来到议事厅,汇总着今天各自处理的事情,确保各项工作没有疏漏。

    待今天的总结和明天的计划都商定得差不多了,李天秀想到昨天商量作画时,手下文人的表现,他好奇地问苏,宋二人:

    “两位师父,天秀有一事不明,还请两位师父解惑。”

    待得二人点头同意后,他把昨天作画前,完颜守禧,刘祁,李汾,王郁四人的表现详细地述说一遍,然后又问道:

    “两位师父,天秀很困惑,文人一般不是很高傲吗?为什么他们会主动帮我出这类主意,弄虚作假属于不太光鲜的的手段吧?”

    宋九嘉说了句:

    “颖宝不太了解文人,属于刻板印象。比如南下的李冶,他只是性格温吞而已,但他并不死板。很多教书先生还喜欢模仿官员谨言慎行,实际上有点牵强附会。”

    李天秀见宋九嘉没有下文,又好奇地看向苏椿。

    苏椿则开怀的笑了,但他也没忘记解释:

    “若说到对文人的感受和了解,我倒是挺有心得,我的那位掌书记就是举人出身,颖宝可以听一听。

    吾曾为义军首领时,读书人高高在上,或为官,或闲居在家,但对我不理不睬。后来我到了金国,得陛下重用,一日而跃居高位,便有读书人陆续来拜访。

    何以前倨而后恭?借用颖宝的一句口头禅,都是实力在作怪。”

    见李天秀似有所得的样子,苏椿还多说了句:

    “大部分文人自傲是要看对象的,他们面对比自己弱的人,比如武夫走卒,黔首百姓,他们多半看不起,甚至文人与文人之间,也有文人相轻的说法。所以,颖宝要庆幸自己足够强,文人便会主动讨好你,为你出主意。”

    李天秀听完便明白了,自己又被电视剧和一些现代知识分子的猜想毒害了。

    孔乙己那种呆子也只是某清特色而已。

    古代的文人可不是那么迂腐,否则凭什么干翻勋贵和武夫,成为士大夫阶层。

    他前世的老师和长辈,凡是算得上知识分子的,把古代文人捧得高高在上,也变相抬高了自己的品格,算是商业互吹。

    是嘛,正大年间,太学生,国子监生不下数千人,会谈古论今,针砭时政,吟诗作赋,写出锦绣文章的能人不在少数。

    为何金末汴京,在历史上留下文名的官员或者落第士子,只有区区数十上百人呢?

    除开那些已经为官的,刘祁只是太学生,李汾和王郁屡次落第,还能得到官员名流赏识,在历史上能留名,哪个人会是简单角色?

    不会来事的文人,如何从人海中脱颖而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