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小说网 > 寻剑启示录 > 第50章 一封奏折

第50章 一封奏折

    刑部内,大门紧闭,但是远远望去还能隐约看到烛火摇曳。

    “陛下如今还没有宣布恢复上朝的消息吗?”于安沏了一杯热茶恭敬地递到面前的人手里。

    面前那人虽然还不能够称得上苍老,但是也已经不复壮年了,显然也是为官很多年的老人了。

    于安,时任刑部主事。而他对面那位便是当朝的刑部尚书杨文。

    可以清晰地看到,杨文此时内心十分激动。有些皱巴的面庞也因为激动而变得红润了很多。

    “没有。”杨文的声音中显然透露着不满意。“我前些天给陛下上的那几封奏折也丝毫没有回应。又到了如此重要的节骨眼。”

    显然,他口中的如此重要的“节骨眼”便说的是今年的天试将会诞生新的主考官,而因此大燕的储君之位也会在这一刻基本上定了下来。

    对于已经在朝堂上明争暗斗了几年的怀王和镇南王来说也到了一个最为关键的时刻。

    虽然明面上看上去,朝中大多数大臣从六部到内阁的四位大人都是偏向于怀王殿下的。但是,陛下宠幸镇南王殿下是不争的事实。

    随着镇南王凭借此在大燕朝局的影响力慢慢扩大,储君之位又悬而未决。而如今,陛下又因为身体原因为借口,不见群臣不上朝。

    在这个时候,一切的一切又变得扑朔迷离了起来。

    “储君之位,现在都还没有定下来。现在大燕又灾荒四起,民不聊生。我杨某真的是愧对大燕的列祖列宗啊。”杨文紧紧地攥着手里的茶杯,说话的声音竟都有些沙哑。

    “哎,如今陛下还秘密将许侍郎给调走了。如今我们刑部人言轻微,自顾不暇啊。”

    于安这时想到了前两天的那封直接从宫里绕过内阁发到刑部的那条密令,忍不住叹息道。虽然许国官职也就只有刑部侍郎,在高官云集的京都内并不十分耀眼。但是,他毕竟是状元出身,未来的前途不可限量,自然很多人都会因此对许国、对刑部高看一眼。

    杨文听到这话,并没有再说什么,但是眉头却紧皱了起来,像是正在思考某件重要的事情。

    “你说为什么我们之前上上去的那些奏疏都没有效果呢?”杨文端着茶杯若有所思地问道。

    于安站着回答道:“原因当然是陛下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上疏的内容不符合陛下的心意呗。”

    这件事的答案似乎就是这么简单得理所当然,但是杨文却专门又问了一遍。于安深知杨文是那种谨慎的人,问的问题绝对不会是那种没有意义的问题。

    所以这时的他有些疑惑,于是又补充了一句道:“六部乃至内阁,不止我们上过这样的奏疏。但是也都全部石沉大海,毫无回音。”

    杨文摇摇头,将茶杯端到嘴边,但是并没有喝,继续说道:“我的意思是陛下为什么一点反应都没有?”

    听到这话,于安算是明白了一些了。没有反应和反对是两个概念,就算陛下不赞同大臣们的观点,他应该是持反对意见的啊。

    但是此时宫中却一点反应都没有,说白了便是油盐不进,这才是最难对付的。

    “你把这段时间刑部上奏的文书拿来我看看。”杨文放下茶杯对于安说道。

    很快,于安便拿着一沓文书回来了。从他手中这沓文书的厚度看来,显然这段时间刑部对此没有少下功夫。

    杨文接过之后,便拿出一些开始翻阅了起来。于安见状,也找了一把椅子在旁边坐下,也跟着翻阅了起来。

    杨文在看了十几张之后,便放下了手中的文书,转过头问道:“你看出来有什么问题了吗?”

    于安放下文书,轻轻摇摇头回答道:“这些文书,逻辑缜密,引证充足,格式和措辞都十分的规范,并没有什么问题啊。”

    杨文笑了笑回答道:“这便是问题,这便是陛下对这些毫无反应的问题。”

    于安不解。杨文笑了笑,没有立刻解释,而是叫他拿来笔墨。铺开白纸,很快便重新拟定了一封奏疏,递给了于安。

    于安接过后,拿起这封刚拟的奏疏便看了起来。只是,随着他的目光从上往下看去的时候,眉头却不觉地皱了起来,脸上的疑惑更深了一些。

    “怎么样?”杨文端起茶杯轻轻喝了一小口,这是他今天晚上第一次喝茶。

    “不怎么样?虽然这封奏折大体来说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于安拿着这封奏折看着杨文,深吸了一口气,才轻轻说出了后面的几个字。

    “略显粗鄙?”

    “正确。”杨文神采奕奕地将茶杯放回到桌子上,有些激动地对于安说道。

    于安依旧不理解,他刚刚已经说的很委婉了。其实,在他眼里,要是让他写了这封奏折,简直是比杀了他还难受。其中的语句,真的有些不堪入目。

    “你看这封奏折,和那些奏折相比,哪封会让你更觉得生气呢?”杨文问道。

    “肯定是这一封啊。”于安毫不犹豫地拿起了手中的奏折,回答道。当话出口的那一瞬间的时候,他恍然大悟。

    “你的意思是,想借用这封奏折逼陛下必须做出回应?”于安说道。

    “一旦陛下做出了回应的时候,这件事情就正式地摆上了牌桌了。没有人能够继续拖延而至置身事外了。”

    杨文看着于安,满意地点了点头。

    “但是......?”于安看着手里的这封奏折,有些担心地想着。这封奏疏一旦送到皇上手里,那陛下一定会龙颜大怒,到时候即使保住了脑袋,一顿板子肯定少不了。

    就杨文这年迈的身躯,就算是扛住了,估计受刑完离死也不远了。

    杨文似乎看出了于安的担忧,故作轻松地笑了笑说道:“有些事情一定得有人做。况且,你放心,我这一身老骨头还算扛得住。”

    于安看着杨文,不由地思绪万千。

    当年,于安寒门出身到进士及第,那自然是风光无限。以为考取功名便可在京城中大展身手。

    谁知,于安仗着自己成绩前列,自然不屑于去和京城权贵拉拢关系。

    结果,只见大家都被一一挑走。本来排名在前列的于安应该早早在六部被挑走,偏偏这次六部到选他的时候都说已经没有名额了。

    于安后来才知道,虽然明文规定不能跳选用人。但是各部门可以不选人,然后和非京城的部门打好关系,在京城外选中后,或锻炼一年,或走特殊任命,再调往京城为官。

    这样一来二去,便可绕开按排名选人这道枷锁了。

    此时的于安都已经绝望了,以为自己离开京城的命运已经注定了。

    毕竟对于一个毫无背景的寒门出身的人来说,如果刚开始就未能在京城立足的话,他的政治生涯也就到此为止了。

    将来也就只能作为地方官,在各个州县的调任中草草退休。

    这对于刚刚踌躇满志,野心勃勃,准备大展拳脚的于安来说无疑是毁灭的打击。

    幸好,这个时候杨文选中了他。将他带到了刑部。

    在这里十年,虽然于安并没有实现当年入阁为相的野心,但是他慢慢冷静下来,沉淀了自身,也找到了比起名利更为重要的东西。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诚然,名利是每个人一生都绕不过去的东西。但是为人一世,断不可将其作为其毕生所求。

    谁在金榜题名之后,想的不是大展拳脚,造福苍生;谁的梦想不是做救世名臣,名垂千古;谁不曾有过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雄心壮志。

    但是又有多少人在世间的修罗场里,渐渐抛去了初心。

    “杨大人,这封奏章,让卑职替您上吧!”声音不大,但回响在室内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