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小说网 > 大明皇叔:截杀顺治,威震华夏 > 第77章 焦炭

第77章 焦炭

    绘有‘郑’字的巨大风帆迎风耸立,一门门大口径弗朗机炮从甲板的炮口伸出,巨大的战舰如同一只钢铁刺猬,又如一座坚不可破的海上堡垒。

    这便是郑氏船队的旗舰靖海号。

    一艘四千料的大海船!

    “父亲,就让我去吧!”

    少年人甲胄明亮,神色倔强。

    “胡闹!”

    郑芝龙怒斥。

    “此行是为了接回你母亲和弟弟,若是你去了,东瀛人再将你扣下怎么办?”

    郑芝龙耐着性子解释道。

    “父亲,儿隐藏身份扮做水手,东瀛人如何能知?”

    “何况既是为了接回母亲,父亲无法亲自前往,自当由儿代劳!”

    奈何郑成功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要去。

    郑芝龙无奈。

    而且郑成功说得也对,由长子代替自己去接回妻子、小儿子最合适。

    “那你必须保证待在船上,绝对不可登陆!”

    “知道了!”

    郑芝龙仍不放心,干脆让黄斌卿率领一百余艘战船护送。

    “端哥儿,这次我带你好好体验一下东瀛!我跟你说啊,东瀛女..咳咳..相扑别有风味,要不要我教你呀?”

    “福松大哥,我都听见了!”

    郑成功跟小几岁的夏完淳一路勾肩搭背说说笑笑。

    然而等走出郑芝龙、郑鸿逵等人的视线,两人却松开手,彼此对视默契一笑。

    “淳弟,就用这支船队搅动风云吧!”

    郑成功坚持亲自前往东瀛,思念母亲和弟弟只是原因之一,弄只舰队‘玩玩’才是根本目的。

    交游数日,两个年轻人彼此意气相投。

    遂引为异姓兄弟。

    并且决定从海上痛击建奴!

    “福松大哥,我们带走这么多船,伯父不会生气吧?”

    夏完淳一手扶着桅杆,有些担忧地问道。

    郑成功虽是嫡长子,却孤身一人,无母亲、兄弟相互依托。小心翼翼经营多年,在郑氏家族中势力并不显。

    最大的依仗就是郑芝龙。

    “淳弟莫要担心,这样一支船队于我郑家而言,不过九牛一毛!父亲并不会在意!”

    郑成功摆摆手信心满满地说道。

    郑芝龙麾下有战船3000余艘,士卒20余万人,给继承人一支100艘船的舰队玩玩确实算不得什么。

    “呃,这,好吧!”

    夏完淳想起老爹为了招募3000名士卒愁得掉头发。

    不能比啊!

    两个年轻人带着舰队浩浩荡荡奔赴东瀛之时,朱敏铖在深深思索。

    “以不满300万人横扫中原、东亚,给各族带来数千万伤亡!”

    熟悉历史的朱敏铖心知,像建奴这样以野蛮落后征服先进文明的案例并不在少数。

    像建奴这样野蛮嗜杀的族群也不在少数。

    而且王朝末年天灾人祸叠加连绵不绝的战乱,十室九空也是常态。

    但是以300万人征服近亿人口实属罕见!

    何况这300万当中,真正的女真人绝对不超过50万。

    蒙古人、女真化的明人加起来最多200万人,除此以外,还有50万以上的人口是崇祯年间被掳走的关内明人。

    “前三者是真正的敌人!”

    “八旗总兵力20万,投降的明军估计也有十几万了。呵呵,打不过啊!”

    朱敏铖轻轻摇头,嘴里低声呢喃着。

    北伐军总兵力3万,人数相当于建奴的一个旗,战斗力则完全不可比。

    以镶白旗为例,一个旗包含了镶白旗满洲、镶白旗蒙古、镶白旗汉军。即便战斗力最弱的镶白旗汉军,也并非满清入关后收编的明军,而是世代生活在关外的汉人。

    就好比海外出生的华人,人家并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八旗汉军也是八旗!

    北伐军全军杠上一个镶白旗汉军,都不一定能打赢!

    “科学技术是第一战斗力!”

    “还是得加强工坊建设!”

    想到这里,朱敏铖提笔写道:

    “…若有闲暇,宋先生可琢磨是否能将蒸汽机安装在海船上,用于驱动船只。如此无风亦可行船,且方向随意可控…”

    “…各处工坊仍应全力扩大生产规模,随信附赠白银10万两,宋先生可任意支配…”

    “…科学技术之发展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宋先生当劳逸结合,保重身体为要!大明人才济济,宋先生可广邀有志于科学的人才,一应支出俱由朝廷提供…”

    …

    一封信洋洋洒洒十几页纸。

    朱敏铖活动了下手腕,想起今日济南官绅送来的鹿肉和美酒。

    “来人!”

    “这鹿肉鲜嫩无比,快快给宋先生送去;此酒极为醇香,也送去给宋先生尝尝!”

    “阿嚏!”

    远在日照的宋应星老先生揉了揉鼻子。

    “大人,夜色已深,早点休息吧!”

    一名仆人关切地询问道。

    “不急,且去秉初那儿瞧瞧!”

    宋应星摆摆手。

    宋秉初的煤炭祛杂实验今日就能出结果了,大孙子对这次实验信心满满,老人自然要赏脸亲临现场。

    仆人连忙取来披风和灯笼。

    一主一仆在八名全副武装的北伐军士兵前后簇拥下来到工坊的试验场。

    “成功了!”

    “慧娘,我们成功了!”

    远远就听见宋秉初高兴地喊声。

    宋应星顾不得空气中刺鼻的味道,当即迈开步子推门而入。

    “焦炭制备成功了?可有验证过燃烧性能?”

    老人迫不及待地问道。

    宋秉初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水,衣襟上沾染的煤灰抹在少年人清秀的脸庞上。

    “爷爷你看!”

    少年人手上抓着一块银灰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

    正是钢铁冶炼中重要的燃料和还原剂:

    焦炭。

    宋应星一把抓过焦炭仔细观察起来。

    “可曾做过燃烧实验?”

    甫一入手,他就觉察到了焦炭的不凡,当即询问道。

    “在这边呢!”

    宋秉初指向一侧熊熊燃烧的火焰。

    “火焰呈蓝色,虽然很短,却热量极盛!燃烧过程缓慢而持久,无异味…”

    几人一边观察燃烧情况,一边做着详细记录。

    “焦炭燃烧时似乎很容易在表面形成灰壳啊,这样就不利于热量散发了!”

    宋应星很快就发现了焦炭燃烧时存在的问题。

    不过老人接着说道:

    “看来需要加装鼓风装置!”

    等到确定焦炭制备成功,符合朱敏铖所说的‘燃烧热值高、杂质低,可大量用于冶铁’,已经是数日以后。

    在这期间,宋秉初、冯慧娘将焦炭干馏制备流程也规范了下来。

    一座全新的炼焦炉在日照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