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小说网 > 大明皇叔:截杀顺治,威震华夏 > 第52章 取死之道

第52章 取死之道

    然而大顺官方的谜之操作还远不止这些。

    在朱敏铖手下的六百名新军入城以后,方元昌似乎一下子有了底气,竟直接让韩四向全城官绅发出了‘催饷令’。

    催饷从只针对一小部分祖上阔绰的士绅,瞬间扩大为无差别覆盖,尤其是那些最近几十年把持济宁州衙各个部门的实权家族。

    就连在家等着被征召为官的朱光也收到了催饷令。

    “岂有此理!真是岂有此理!”

    朱光气急败坏地将催饷令拍在桌上。

    那张泛黄的纸,哪里是在要钱?分明是在索命!

    “三万两!方元昌真敢说!”

    “老夫为官两袖清风,家无余财,自认无愧于心!方元昌这是在羞辱于我!”

    朱光怎么都没想到伪顺会如此丧心病狂,竟是真的不打算跟官绅们和平共处。

    他心知入‘大顺朝’为官的梦彻底破碎了。

    对于他来说,大顺或者大明本没有区别,给谁当官不是当官?

    流水的皇帝,铁打的世家嘛。

    “大兄,为之奈何?”

    朱罔急得团团转。

    方元昌不但送来了催饷令,还派兵包围了朱府,显然对这位前任知州大人格外防备。

    “唉!”

    朱光颓然坐回椅中。

    朱家真的没有三万两。

    虽然称不上两袖清风,但朱光也确实算不上贪官。

    不多时,前任知州朱光父子、兄弟俱被催饷司抓走的消息传遍全城。

    “大人,包括朱光父子在内,方元昌已经抓了37个未能凑齐饷银的官绅!其中二人已经受刑而死,另有16人恐怕也没有办法凑齐饷银!”

    韩四有些惶恐地看了一眼垂眸静坐的朱敏铖。

    即便与士绅地主有着血海深仇,韩四还是觉得方元昌的做法有些过分了。

    何况朱敏铖乃是大明的山东招讨使、皇明后裔,韩四每每帮着方元昌抓人,都会有一种心惊胆战之感。

    “天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啊!”

    朱敏铖轻声感慨道。

    “方元昌将官绅抓来,逼迫其家人凑齐军饷,否则就严刑伺候!如此一来,已经是与这些人结下仇怨!”

    断人钱财如杀人父母。

    方元昌,或者说大顺官方的做法,可不只是断人钱财这么简单。

    它们还断绝了官绅们的前程!

    大顺不打算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了!!

    与这件事相比,些许钱财或者是投靠鞑子又算得了什么?

    “经济上压榨,政o治上打压,却唯独没有肉体上消灭他们!甚至就连乡绅武装都没有解除!大顺不亡,天理不容啊!”

    朱敏铖感慨道。

    都已经是不死不休了,大顺竟然完全没有肉体消灭官绅的想法,甚至都没有收缴官绅们的奴仆、私兵。

    这不是取死之道是什么?

    韩四闻言低头不敢说话。

    “韩四,你不必担心!你所做一切,皆是我的命令!何况这些官绅又有几人无辜?”

    早就看出韩四心中所忧,朱敏铖沉声说道。

    “韩四永远是大人手中最锋利的刀!”

    韩四半跪在地,语气中满是自豪,不复之前的唯唯诺诺。

    “大人,郭升已经平定莱芜的叛乱,目前正挥师北上赶往临邑!临清州、顺德府亦发生叛乱!”

    陈五汇报道。

    随着‘大顺新军’、‘催饷司’占据的地盘越来越大,朱敏铖从北伐军中调拨了更多骨干力量分派各处。

    陈五也将单县的事宜交给属下,重新回到朱敏铖身边负责情报工作。

    “郭升怕是要跑断腿喽!”

    朱敏铖笑着打趣。

    大顺军山海关兵败的消息渐渐传开,加之追赃助饷不得‘人’心,各地叛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饶是郭升屡战屡胜,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叛乱如星火燎原不可阻挡。

    “大人,方元昌即将进入滋阳县,恐会对鲁王府出手,卑职是否要阻止?”

    韩四询问道。

    滋阳县是兖州府的府治所在,也是鲁王封地所在。

    “不必!让方元昌收缴鲁王府全部田地、奴仆、财产,日后北伐军从大顺军手中‘抢过来’即可!”

    洪武皇帝子孙享受的已经够多了,日后若是于国无功,就不必再享优待。

    “相比鲁王,我倒是对孔府更感兴趣!”

    朱敏铖目光遥遥看向东北方向。

    “兄长,愚弟不日就将前往曲阜募兵,邹县、滕县、峄县业已启动募兵…弟惊闻临清于连跃叛乱,权将军正欲前往临邑县平叛,分身乏术。兄长可为权将军分忧,领兵前往临清州平叛…亦应于东昌府募兵,以保境安民,维护东昌府之安定…”

    朱敏铖发挥传统艺能,给傅龙写信忽悠他去临清州平叛。

    临清州地处山东与北直隶交界,前往此地平叛就要横跨整个东昌府。

    眼下郭升分身乏术,傅龙若是主动请缨出战,替他分忧,定能让郭升欣喜不已。

    平定叛乱后傅龙就地募兵,将东昌府抓在手中,自然就水到渠成。

    傅龙手下都是北伐军骨干,东昌府顺势也就落入了北伐军手中。

    “手握东昌府、兖州府,截断郭升退路。吃掉郭升手下的一万兵马,北伐军也就有一只像样的骑兵了!”

    朱敏铖暗暗思忖着。

    他压根就没打算放郭升离开!

    不论是这位颇有气节、知兵懂兵的将军,还是他手下的数千骑兵,朱敏铖都早已视作禁脔。

    此刻莱芜县北,官道上一支大军正紧张赶路。

    “将军,您已数日未曾休息了,将士们也多有疲乏,不如就在此地安营吧!”

    一名幕僚策马来到郭升身旁劝谏道。

    郭升端坐马背,给人一种沉重如山的威严感和踏实感,然而紧皱的眉宇间却充斥着浓浓的疲惫和无奈。

    “再前行二十里,必须在今日赶到青石关!”

    他沉声说道。

    “将军,临清州、归德府同时发生叛乱,青州、莱州等地亦是岌岌可危,您需早做打算啊!”

    幕僚压低声音说道。

    “我已做了大明贰臣,断无再做大顺贰臣的道理!倘若事有不可为,不过一死而已!”

    郭升的态度十分坚决。

    二人共事多年,幕僚话里的意思他自然明白。

    大顺兵败,李自成西撤,夹在大明、建奴中间的山东绝无守住的可能!幕僚无非是想劝他转投建奴或者重归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