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小说网 > 大明皇叔:截杀顺治,威震华夏 > 第23章 宋应星

第23章 宋应星

    “您就是长庚先生?快请快请!”

    正在泡脚的朱敏铖鞋子都没穿,匆匆跑了出来。

    看着眼前这个脸颊瘦削、须发班白,神情颓丧的老头,朱敏铖惊叹道:

    “像,太像了!”

    跟书籍画册中的宋应星太像了。

    前世研究南明历史时,朱敏铖被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所深深折服。

    或许一说起宋应星,很多人立刻想到《天工开物》,这本被誉为“华夏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伟大著作。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实际上,宋应星详细收录了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包括但不限于机械、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

    对水稻浸种、育种、擂秧、耘草等全过程作了详尽的记载。

    还首次记载了锌的冶炼方法,论述了铜锌合金制作工艺,记录了植物杂交变异并被达尔文所引用,研究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规律,记录了多种化学反应以及各种金属的性质……

    或许宋应星的研究仍旧原始、浅显。

    但是他主张对事物要“试见”、“实验”,通过亲自观察、实验来得出结论,并力求定量研究,而非笼统的经验总结。

    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可惜,因为宋应星坚持反清,他的思想被建奴统治者所不容,大部分著作未能流传到后世。

    PS:主角极度反感建奴,对大明也多有批判,不代表作者观点⁽⁽◝(˙꒳˙)◜⁾⁾

    “阁下何人,为何无故强掳我祖孙三人来此?”

    宋应星看上去有些气恼。

    他身旁的中年人满脸焦急,一次次轻拽宋应星衣袖。

    “你拽我袖子作甚?大丈夫行于世间,当顶天立地,不为权贵折腰!这小子坦胸赤足,折辱老夫,属实可恶!”

    宋应星年初辞官归乡,不料遇上农民军,一路辗转漂泊,前些日子好不容易在凤阳暂时安顿下来。

    却又听说皇帝殉国。

    老头子悲怒交加,遂决定带着儿孙回乡种田,不理世事。

    不曾想进入合州城,刚在城门口报了个名字,就被士卒一路火花带闪电地带到了知府衙门。

    朱敏铖闻言连忙整理衣冠,大礼参拜:

    “小子听说长庚先生到来,心里实在欢喜!来不及穿上鞋子就跑了出来,失礼之处还望先生勿怪!”

    朱敏铖态度恭谨谦卑,宋应星心里舒坦许多,却仍梗着脖子说道:

    “我非许子远,阁下也不是曹孟德,何必跣足出迎?”

    “先生过谦了!十个许子远也比不上您!”

    朱敏铖认真说道。

    知府小妾给他拎来鞋子,朱敏铖穿好鞋子,正衣冠,再次与祖孙三人见礼。

    老头随意拱拱手。

    宋士慧、宋秉初父子俱是恭敬回礼。

    “老夫不过一乡野村夫,当不得阁下如此赞誉!我等祖孙三人正欲回乡,恕不能久留,告辞!”

    老头拱手就要走。

    “先生,长庚先生!且慢!”

    朱敏铖连忙喊道。

    同时吩咐亲兵取一支枪来。

    “我孙,不,我儿有经天纬地之才,不如让他留下辅佐阁下!告辞!”

    宋应星抓住孙子手腕,当即就要离开。

    宋士慧:……

    祖孙三人自是无法离开。

    亲兵很快取来一支棕贝斯燧发枪,朱敏铖熟练地装药、扣动扳机。

    “砰!”

    “秉初莫要胡闹,我与大人有正事要谈!”

    宋应星拉着一脸无语的大孙子走回来,一把从朱敏铖手中夺过枪支。

    同样熟练地装药、开枪。

    “砰!”

    “好枪!难道这就是毕孟侯(毕懋康)研制的燧发枪?这支枪结构简单,用料扎实,工艺虽不复杂,却也极为实用!实乃好枪!”

    宋应星抚摸着长枪,连连感叹。

    “我大明可能仿制?”

    朱敏铖不置可否,笑着问道。

    “自然!”

    宋应星痛快应道。

    “此枪制作难度比之鸟铳、鲁密铳,还要低不少!”

    “先生可识得此物?”

    朱敏铖递上瓦特蒸汽机的设计图纸。

    宋应星接过图纸打开,立刻就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

    他一会儿眉头紧皱,一会儿抚须轻叹。

    完全沉浸其中。

    “二位不妨先用茶!”

    朱敏铖笑眯眯地招呼宋士慧父子。

    宋应星一生仕途不顺,长子宋士慧只是农户。长孙宋秉初则是十五岁的年轻人,受祖父影响,对科学研究颇有兴趣。

    “我父年事已高,恐无法为大人效劳。”

    宋士慧只半截屁股坐在椅子上,毕恭毕敬地说道。

    “惠民先生无须担心,我绝无勉强…”

    朱敏铖话未说完,就听宋应星大声喊道:

    “老夫…咳咳,我今年不过五十有七,正当壮年,正当为,呃?”

    老头有些尴尬地看向朱敏铖。

    朱敏铖立刻说道:

    “小子朱敏铖,新任山东招抚使。”

    “正当为招抚使大人效犬马之劳!”

    宋应星当即接话道。

    宋士慧:……

    “朱大人,此物当真存在?”

    宋应星有些不敢置信地问道。

    朱敏铖认真点头。

    “妙哉!妙哉!水沸则为汽,以汽推动活塞运动,以滑阀控制左右交替循环往复!只需些许木柴,便可日夜不停!辅以曲柄连杆结构,便可用于生产当中!”

    “此物在金属冶炼、纺织、机械制造当中必有大用!”

    宋应星连连赞叹。

    不愧是华夏少有的伟大科学家,宋应星仅凭图纸就已明了蒸汽机的作用原理。

    甚至举一反三,说出了它的应用场景。

    “这也是毕孟侯设计的?”

    宋应星询问道。

    明末华夏曾先后涌现出毕懋康、徐光启、赵士祯、宋应星等一大批科学家,华夏民族本有希望比欧洲更早开始工业革命。

    朱敏铖不置可否,只询问道:

    “先生能否制造出这种机械?”

    “自然!”

    宋应星自信满满,俄而补充道:

    “我可立下军令状,半月内生产出此机械。若不成,请斩我…儿!”

    “若是大人能给予帮助,或许三五日即可!”

    宋士慧:听我说谢谢你!

    “大可不必!我自是相信先生!”

    朱敏铖连连摆手。

    “先生竟看得懂这些数字?”

    他不禁感叹道。

    毕竟图纸上标注的都是阿拉伯数字。

    宋应星却白了他一眼,有些鄙夷地说道:

    “泰西数字而已,看得懂不是很正常吗?”

    朱敏铖:拳头硬了!

    “不过这种数字倒是颇为实用!”

    宋应星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