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小说网 > 我在大明殖民全球 > 第一百二十四章·鱼儿上钩,倾巢而出

第一百二十四章·鱼儿上钩,倾巢而出

    同一时间,林丹汗掀了桌子。

    当此之时,他的“大蒙古国”已经内忧外患,到了崩溃的边缘,内喀尔喀五部已被建奴吞并,察哈尔八部中的敖汉,奈曼两部也因皇太极的“离间计”奏效,而被他逼到对面,拖家带口投靠了建奴。

    之前被皇太极吓唬了一遭,已经决定西迁,到大同、宣府塞外去,欺负一下边境百姓,顺手打打秋风……

    谁知,大明竟然未卜先知,这就先行出兵来讨了?

    这可怎么办?

    苦逼归苦逼,仗还是要打。

    硬着头皮,命各部提兵来援,存着以战略纵深换取备战时间的意思,王帐倒是没动,只派出探子,去看明军底细……

    林丹汗不知道的是,孙承宗麾下,满桂、赵率教、洪承畴所属九万人马,可是准备打建奴的精锐,不仅士卒各个彪悍,装备也精良至极,甚至都配发了火枪,仓促之间,蒙古各部怎是对手?

    至九月二十三日,大明北伐军已经推进至乌兰布察一带!

    林丹汗才匆匆集结了六万人马,对面可有二十万,照前几日大明攻势来看,怎么都没胜算,无奈之下,派出两路信使——

    其一,向孙承宗求和。

    这两年,咱们处得不挺好么?

    你们要马,我也卖了,要情报,我也给了。

    不要听信谣言,我林丹汗永远是大明最忠实的盟友……

    你去打建奴,我给马,好不好?

    其二,求皇太极支援。

    之前恩怨一笔勾销,从此以后,你要什么,我给什么,看在都是放牧吃肉的份儿上,好歹拉兄弟一把?

    皇太极热情款待了信使,说了一堆“唇亡齿寒”的好话,并邀请他一同出城,检阅了八旗兵马,约定即日开拔。

    信使欢欢喜喜的走了……

    十月初二,皇太极亲率八旗大军出盛京。

    此行,可谓倾巢而出!

    努尔哈赤死时,留下八大和硕贝勒共掌兵马,皇太极继位这两年,着力整顿、拉拢,各旗兵马已经有所不同,其中:

    正黄旗,皇太极;镶黄旗,豪格(皇太极长子);

    正白旗,多铎;镶白旗,阿济格(多尔衮为副);

    正红旗,代善;镶红旗、岳托(代善长子);

    正蓝旗,莽古尔泰;镶蓝旗,阿敏。

    其实,皇太极与豪格手中的两黄旗,应该是两白旗,而阿济格、多铎、多尔衮手中的两白旗才是根正苗黄的两黄旗。

    努尔哈赤晚年将亲统的两黄旗的大部分授于同母的三个幼子:

    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

    每人十五牛录,其余自己统帅为亲军。

    但他明确表示:

    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多铎领正黄旗旗主,将来自己死后,统帅的亲军全给多铎,但另赐一旗给多尔衮。

    因八旗之中,两黄旗兵马最多,也最能打,所以这种分配方案使得同母三兄弟的军事力量占有很大的优势,任何一旗可以抗衡三兄弟!

    然而,努尔哈赤死得太仓促了。

    他刚一咽气,几个大儿子们就联合起来逼三兄弟的生母大福晋殉葬,皇太极继位后乘机夺取了镶白旗,以自己的长子豪格做旗主,但多尔衮保住了所领的十五牛录归附于阿济格的镶黄旗下。

    满族以黄色为尊,皇太极很想要两黄旗,但他和儿子的两白旗完全不是多尔衮三兄弟的对手,就将原来的正黄旗和镶黄旗改旗号为镶白旗和正白旗,而他所领的两白旗就成了两黄旗。

    这样一来,阿济格领镶白旗,多铎领正白旗,加上努尔哈赤留给多铎的亲军,使“两白旗”成为八旗中实力最强的一旗,而皇太极的“两黄旗”这时候实力最小!

    更要命的是,皇太极不是奉诏继位,而是被八王议政选出来的。

    同为“四大贝勒”,他上朝的时候,甚至得先给代善、阿敏、莽古尔泰行礼,而后居中而坐,同受朝拜。

    一代枭雄,是可忍,孰不可忍?

    所以,皇太极继位以来,凡有征战,必率阿济格、多尔衮、多铎领两白旗为先锋,而留自己的两黄旗镇守后方,此消彼长。

    这次出征,也是一样。

    留最没有希望谋朝篡位得阿敏守家,而他镶蓝旗却被尽数带走,由皇太极亲自统领,皇太极的正黄旗则全部留了下来。

    八大和硕贝勒之中,只有阿敏不是努尔哈赤的儿子,他爹是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早年因涉嫌谋反,被努尔哈赤囚禁之死,连他也受牵连,镶蓝旗曾被剥离了一半部属。

    现在,一个光杆司令,带着皇太极的嫡系,谁会听他指挥?

    其余七旗,则尽数随皇太极出征:

    豪格的镶黄旗有三十六个牛录,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的两白旗有九十八个牛录,代善父子的两红旗、加莽古尔泰的正蓝旗有九十六个牛录,皇太极亲率的镶蓝旗有三十二个牛录。

    一牛录战兵三百人左右,所以仅满洲八旗也足有近八万人!

    朱由检苦心孤诣,终于奏效了……

    与历史上不同,那时皇太极要防林丹汗,而且当时有晋商源源不断的输送物资,建奴的小日子还过得去,所以出兵之前,以代善、莽古尔泰为首,其他和硕贝勒都不赞同他孤军深入去打北京城!

    后来,皇太极虽然力排众议,决议出兵,但兵马却不太多,除两黄旗外,其他各旗只抽调了三分之一左右,后来汇合了科尔沁、喀尔喀各部的蒙古联军,才堪堪突破六万。

    这次不同了!

    晋商被一网打尽,袁崇焕送的粮草又被毛文龙烧了,大明与蒙古各部的边市又改了政策,只出口精盐、茶叶、布匹,一粒粮食都不卖,导致这一年征讨蒙古各部,带回来的都是牛羊、人口,今年要是打不下北京城,到了冬天,八旗各部就得吃土!

    更狠的是,大明已经将京师以北的蓟州等地百姓迁走,坚壁清野,只留驻军,建奴便是不想孤军深入,只打秋风,也不行了!

    秋风都没了,还打个屁?

    所以,林丹汗求援信使以来,七大和硕贝勒立即举双手、双脚赞同出兵,北京城里粮草、金银堆积如山……

    此时不抢,更待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