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小说网 > 逆流香江二十年 > 第14章 竹签

第14章 竹签

    海景餐厅内的话题仍在继续。

    但餐桌上的两人已经全放下了筷子,神态上无论是曹明志的漫不经心,还是骆有梅的紧锁蛾眉,现在全变成了专注而认真。

    “《射雕》正在热映,《神雕》已经开机,查先生目前红的发紫啊。”

    76版《射雕》在佳艺电视台播出后大火,接着便紧锣密鼓的筹拍起了《神雕》。

    只是随着佳艺倒闭,这两部剧被TVB雪藏,后世难以见到了。

    无论是小说,还是社论,其实相对公众来说,圈子还是比较小。

    在此前,和金镛齐名的小说家太多了,就连后世名不见经传的萧逸,现在和他都有“南金北萧”之说。

    两者水平上有点类似“南乔峰北慕容”,李清源看过后者的《白如云》,觉得这位先生的风格典雅婉约,像言情多过武侠。

    可如果放在大荧幕上,言情风格更适合改编,纯粹的武侠则相对要弱一筹。

    所以,当第一部改编的连续剧出现,金镛才展示了他的长篇笔力,由此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

    李清源感叹一声后,接着道:“石油危机后,经济正在快速复苏,股市已经回暖,可香江的民众却多数不知道这个消息,而股民同时也缺乏指导性意见。”

    “查先生这么红,不如利用现在的热度,为香江做出一份贡献吧。我有一个提议……”

    说着话,李清源拿起竹签,又串上了一块寿司,竹荚鱼包裹着鱼子酱,初入口略酸,随后是鲜甜的后味儿,颗粒爆开后,仿佛有种海水倒灌在嘴里的味道。

    “当舆论形成一致,《信报》又迟迟未发声,加上有意识的推波助澜,我们就成为了众矢之的。”

    “我们做出回应的那一天,发行量一定远超平时。”

    “而这时候,关注此事的香江民众,会发现他们看到的,并不是《信报》对此事件的立场,而是一个连载的专栏。”

    李清源笑了笑:“嗯,专栏的名字,可以叫《围炉煮酒话金镛》,从10万块办《明报》开始说起,替查先生算算经济账,也不算背离财经方面的初衷。另外也讲讲这些年,他和妻子经历了几多风雨困苦,才有如今的成就!”

    “骆小姐,你觉得这个提议怎样?”

    他问的是骆有梅,目光却在往曹明志身上看。

    明明已经吃完了东西,可曹明志嘴巴却合不上了。

    要说损还是你损!

    “十万块办明报”,你这是要搞黑料大起底?

    别的不说,就十万块从哪来的金镛自己都解释不了。

    合伙人沈宝辛拿了两万,金镛出资八万。

    那可是五十年代啊,他之前一直在左派报社做编辑,偶尔参与下编剧工作,多少年的工资能存够八万?

    平时这些没人追究,但如果在这节骨眼搞这么一出,金镛非彻底臭了不可!

    如此一来可就把他得罪死了……

    曹明志扫了一眼骆有梅,见她脸上居然露出极为高兴的神色,心里一颤,赶紧出言相劝。

    “唔好做这么绝啊……”

    话没说完,就被骆有梅打断了。

    她的声音又急又脆:“我是报社决策人,就这么做!”

    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自然不同。

    在骆有梅眼里,李清源的提议太妙了。

    这个专栏,只要找个笔力深厚的撰稿人,把二人相恋的过程描写甜蜜点,艰苦岁月描绘夸大点……

    越是这样,有了现实的反差后,就越能体现渣男到底有多渣!

    这个专栏出自《信报》,那么警示林山止的目标也达成了。

    而且不光蹭到这波热点,还因为专栏的连续性,持续提高信报销量,简直一箭双雕!

    见她眉飞色舞的很高兴,李清源同样笑道:“骆小姐,不知你听唔听过湾湾的萧逸先生,这位虽是写武侠出身,却极擅言情,想来请他主笔这个专栏,“南金北萧”的名头分量也是足够!”

    骆有梅更高兴了,腾地站起来。

    “源仔,阿姐认你这个细佬,你来报社先做我的助手,等你熟悉各个岗位后,选个合适的部门去做主管!”

    李清源没表态,反而看向了曹明志。

    曹sir现在都要哭了,为何是我来承受这份压力啊?

    真要这么干,不光把金镛彻底得罪死了,以后他和林山止的风评也坏了!

    大家都在报道,你跟着踩一脚没什么,可踩一脚还往人家头上拉屎,并且这个人还曾经是你的恩主……

    瞄了一眼李清源,见这小子似笑非笑的,表情很是玩味,见他看过来,还投递个挑衅的目光。

    丢你老母啊,王八蛋,这是对踢皮球的报复?

    曹明志硬着头皮劝道:“骆小姐,明报和港府的关系不浅,这么做的后果……”

    骆有梅不屑的哼了一声,明报和港府关系不浅,当她家里没背景是咩?

    她要是怕这个,干脆就不提这种事,所以听完扭过头,干脆没搭理曹明志。

    曹明志算看出来了,骆有梅其实心里早对自己不满了,现在不过是趁机发泄情绪。

    谁让他在人家夫妻关系里,选择包庇林山止呢?

    别人的好兄弟,可都是向着朋友老婆说话的,他偏偏搞什么特例?

    就在局面又僵住时,李清源说话了。

    “曹sir,对很多人来说,对他好就像是一颗糖,吃了甜了,也就忘了。相反,对他坏就像一道疤,留下了就永远存在。”

    曹明志愣了下,感觉李清源这句话意有所指,似乎是冲着自己来的。

    他没有生气,而是反思起了自己的行为。

    整件事,自己确实做的有些不妥。

    李清源既然明确表示要进《信报》,那自己把人家拖进夫妻矛盾里,让他做二选一,无论怎样都很得罪人。

    现在他站在了骆有梅这边,但对骆有梅的好,估计她很快就会忘。

    而夫妻没有隔夜仇,李清源把林山止给得罪了,那以后还怎么在《信报》混?

    想通了这点,曹明志歉然道:“源仔,抱歉事前没多想……”

    李清源摆摆手:“曹sir,我的意思是,如果一直处在中间态,既不好也不坏,或者说随时好,随时坏!”

    “笔在我们手里,刀也在我们手里,是交朋友,还是做敌人,在于骆小姐,在于林生,在曹sir,不在我李清源。”

    说着,他伸出抓着食物的那只手:“我就像这根竹签,把三件事串在一起,其他要怎么做,就看各位老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