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小说网 > 历劫李道人 > 第26章 行善积德

第26章 行善积德

    城内无数人趁着夜色稀里糊涂的睡了一觉,第二日开始收拾残局,只是满城狼藉,没有几处好地方。

    郡守指挥着衙役先将道路杂物清理了,又派了一队人去征收粮食,这场雨很多人没有吃的了,水中泡发的食物不能使用,轻则腹泻,重则死亡。

    幸好有些粮商为了防治蛇鼠虫蚁,将粮食摞的很高,多少剩下些余粮,军士们打了欠条,统一收车带走,在城中干道上架起火,至少保证城中没有饿死人的情况。

    李知通过盛宏找到郡守大人,言明自己可以帮忙抑制些许病痛,郡守已经听说了城中有位神通广大的高人,没想到这就来了。

    看李知非常年轻,不免有些狐疑看轻,但并未多说什么,这种情况下当然是有什么法子就用什么法子,连药草都被泡坏了。

    李知命人先准备十口大锅,等他回来再说。

    城里的水近些日子是不能喝了,李知出了城跑到附近留有山泉的地方,将储物袋剩余的位置装满,马不停蹄的赶回城里,将水倒进大锅里,开始煮汤。

    储物戒里还有剩余的大灵煞丹,拿出两颗分出十份熬煮,又催动万物回春术赋予生机,让衙役们分发下去。

    水量不是很多,仅允许有腹痛症状的前来领水,一碗汤水下肚,浑身冒汗,没多久便消去症状,连连感恩戴德,慢慢就传颂开了。

    城中有位高人,一碗热汤便能治病,听到这些,什么头痛脑热四肢发麻都过来了,一连半个月,每日都奔波两地,取水熬汤。

    只是后面用完了大灵煞丹,只好用乙木回春符和万物回春术代替,效果是差了些,但至少没有向坏处发展。

    虽然不能从国都要来粮食,但郡守发挥他的才能。招募一些闲散的人员帮忙维持城中秩序,又组织大批无家可归的流浪人员去开荒,清理良田中的杂物,保证他们至少一天一顿饭。

    数百守城军士们发挥特长,进山打猎下河捕鱼,捕获的食物由郡守分配,勉勉强强维持十几万人不被饿死。

    又过了三个月,新一茬的农作物已经长成,也带来了生活的希望,是时候离开了,告别了盛宏夫妇,这些日子安顿他住在书阁,看了不少书籍。

    如兰姑娘不在这里,跟着他的将军在外奔波,听说发水的时候被调去了国都,近些日子才送信回来报平安。

    全速赶路,半个时辰就回到了道观,师父师叔们也早都回来了,知道奉余城出了个人物,便知道是李知这小子,也没去管他。

    见过师父,问候一声便回了屋里。

    几个月没有查看,那道彩光也不消失,就静静地浮在那里,想来天上的大神也不会害了自己,便催使神念上前接触。

    一种非常温暖、舒服的感觉从神念上传来,彩光顺着神念分化万千,如同蒲公英向四周扩散。

    本来只有三寸大小的神府,外面的混沌接触到彩光就消融了,分解成丝丝的无形能量将神府撑开,一直扩大到一尺大小彩光才完全消失,心里患得患失,属于‘刘天君’的馈赠已经结束。

    真是神妙无比,本就属于元婴真人特有的神府,竟然一道光就能撑开三倍,那‘刘天君’的修为,已经是不敢想了,或许是那得道长生的仙人也说不定。

    胡思乱想中,肚子开始咕咕叫,直奔厨房找些东西填饱再说,修炼到炼气六层,虽然说还未到辟谷境界,但饿上三五天还是没问题的,这次炼化不知道多久,吃了十几个馒头都没饱,悄悄的上后山打了几只野兔,剥皮烤制。

    虽然李知等人属于道士,但道观规矩不多,极为松散自由,不忌荤腥,不忌酒色,心中有道,便是修行。

    但传承功法还是属于熬炼法力的那种,所以之前几代弟子都是先去了红尘磨练,再回来修行。

    就着山泉吃饱喝足,去见了师父。

    师父比上次看到修为更深了,以前师父的境界,李知猜测是炼气八到九层,这次到了跟前,发现和遇到过的金丹修士不相上下,连忙追问。

    李老道笑而不语,磨了李知好一会儿功夫,才告诉他自己已经结出金丹,到了一转境界。

    上次大神馈赠彩光,所有救人的修士都拿到了,这些师兄弟们获得的彩光都进了丹田,净化了经脉,最低修为的六师叔都升到了炼气七层,得到莫大的好处。

    和自己不一样?李知疑惑不已,为什么只有自己是扩大了神府,但没说出来,怕刺激师父,本来修出神府已经足够变态,这一道光还扩大三倍,别人还玩不玩了。

    虽说所有人的修为都提升了个台阶,但师父还是告诉李知,这道观教不了李知多少东西了,如果说以前的他,师父是不会让他离开的,老老实实在山里修炼才对。

    但现在,二十出头的年纪就已经到了炼气六层,且得到了大神馈赠,应该多出去历练才是。

    不像他们六个师兄弟,年纪最大的李老道已经一百八十多岁,最小的六师弟也有百十来岁了。

    道观建立有数百年,祖师虽然活了三百多年,但却是快到了生命尽头才来这里的,没等到第一代弟子成长就羽化了。

    第一代弟子没有经验,只能在炼气低阶苦苦熬炼岁月,到了李老道这一代,磕磕碰碰的学了经验,比一代好些,可也浪费不少时间。

    “你祖师当年为何来此地,其中原由没人知道,但祖师却传下一段话,要弟子们代代铭记。”

    “若无冲天志,不入太玄宗。”

    细细品读,这宗门好大的口气,修士求仙问道之路九死一生,哪个没有志气,但总会被岁月磨灭消耗,若是一个寻常修士,怕是心境这一关都过不了。

    “师父,可是要我去太玄宗修行?我李知怎么可能拜两个山门!”李知嘴一撇,就着急喊出来。

    师父是怕自己看不上这道观,要赶自己走吗!

    “徒儿莫急,听为师道来。”老道嘴角含笑,这弟子还算不错,若是立马答应,老道心里还不舒服呢。

    “当年你祖师羽化前,虽然未说明建立道观的原因,但我师父,也就是你师祖却从遗物中找到一张令牌,上面刻了太玄宗的招牌,想必就是从太玄宗出来的。”

    “你持着这块令牌去拜山门,怎么看都是同宗同源,不算是拜两个。”老道将关键问题点明,李知一下就通了。

    同宗同源!

    话虽如此,但祖师活了几百年的人物,为何羽化前要出来呢,来到这么偏僻的地方,隔几万里都见不到几位同道,怕是有些典故。

    但转念一想,这都过去几百年了,若有什么恩怨也都散个差不多了,去就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