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小说网 > 狠宋 > 第561节 夏先生的两种心思门

第561节 夏先生的两种心思门

    “一门双执政”一个是魏了翁,另一个是高定子,他们都是“相公”(对两府执政的称呼)。

    “一门七进士”指七人分别是高载、高稼、高崇、高定子、魏了翁、魏文翁、高斯得,全都是进士,何等地光宗耀祖!

    魏了翁原不姓魏,其生父为高孝璹,与魏士行是亲兄弟,因魏了翁的祖母高氏之兄高黄中无后,乃将孝璹过继给高家改姓高,孝璹生有六子,了翁排行第五。后又因魏士行无子,再将了翁过继给魏士行为子,又改姓魏。

    魏了翁已经仙逝,现在高定子还是参知政事,高家在朝权势赫赫,在邛州更是如雷贯耳,当夏先生去到高家大宅的一条街道时,看到的是旌节牌坊一块接一块。

    那些进士牌坊基本上同一规格,坐北向南,花岗岩石构筑,四柱三门三楼,高高大大,中门二层石匾横刻正楷“进士”大字,右边竖刻日期,左边竖刻名次与姓名。

    每个进士是一块,加上他们的母亲、妻子得朝廷诰封也一块,一眼望过去,看得路上行人无不肃然起敬。

    夏先生冷笑着,他看到有工匠正在给修补过的牌坊描画,不少牌坊都有兵火毁坏的痕迹。

    哎,国家以文人为优,但鞑靼人一来,进士又如何?!

    和平期间,这些“嘴炮”和“砖家”还能逞逞威风,待到鞑靼人入侵,这些“砖家”全都傻了眼。

    应该文武并举,但官家畏惧武将造反和藩镇,也是有点道理的。

    夏先生了解到唐末藩镇,彼此之间互相攻伐,造成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夏先生虽出身读书人,近年来忙于实务,实在看不起那些读书读傻的书生,同时,他心中有股激愤,认为国事艰难,就与这些进士无用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想着,他到达了高府大门前,看到的是朱红大门、还有那门墩、门簪、门钉、门环和铺首,威严肃穆,闲人莫进!

    大门紧闭,夏先生着从人上前打门,侧门开了,出来的家丁倒也彬彬有礼,问何事。

    于是夏先生让从人送上两张拜帖,一张是孟之祥的,一张是他夏完志(夏先生的名字),孟之祥那些贴可是密密麻麻的头衔,这是夏先生的敲门砖,如果高家不给他进,那就是够高傲了。

    至于夏完志的帖,则写了他在某某某考过了州试的进士科考试,是不折不扣的读书人。

    不久后,家丁出来,请他进去。

    夏先生带着两个牙兵进内,他们的兵器都用布囊包好,留了十个兵在府外。

    见到高府大宅里面并不奢华,隐约听到读书声传来。

    接待夏先生的是高家的叔伯兄弟高斯文,一个年轻人,见面后互相拱手为礼。

    高斯文亦不倨傲,见面后分宾主坐下。

    先论了一下学识,问上几句,就知道是同辈中人,这就拉近了彼此的关系。

    高斯文有文名,过了州试的进士科考试,正与夏先生同列,夏先生亦是过了州试的进士科考试。

    两人说起来,高斯文问夏先生为什么不继续科举,夏先生说科举路难,他为五斗米而折腰,惭愧啊惭愧。

    夏先生反问高斯文为何不继续科举呢?高斯文说在家读书不好吗,干嘛要去凑这个热闹呢?

    “衙内高明!”夏先生佩服地道。

    这是得家中有矿才可以这么大气地说话,旁人羡慕不来。

    他借机将“调顺药业集团”准备在邛州建立医院和药店之事说出来,解释了医院的作用后,高斯文笑道:“原来最近本州声名鹊起的医生就是你们药业集团派出来的啊,这是好事啊,造福桑梓,我们高家肯定支持的!”

    高斯文表示在邛州的医院的董事局成员不必包括高家,高家不缺这个名声。

    同时他给了夏先生一个帖子,有什么事就把帖子亮出来,在邛州是很好使的,真要是搞不定的话,还可以找他高斯文帮忙。

    夏先生大喜拜谢,心忖高斯文这么说,实际操作起来时还是得将高家的人放进董事局。

    说完正事,高斯文就与夏先生继续论文,中午时分,高斯文留夏先生用饭,笑道:“你家太尉的美食天下闻名,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到邛州开分店?”

    孟之祥的百胜饮食集团都依靠水路运输食材,沿水路城市铺点,邛州暂时没有开分店。

    夏先生解释了一下情况,高斯文说他去过重庆府,曾停留一段时间,结果早中午晚餐都被百胜的面食店、干饭人煲仔饭还有汉堡包店所承包了,觉得不错,味好,价优,环境不错,听闻其不开分店,觉得十分遗憾!

    说到吃,夏先生也有点研究,碰巧高斯文也是个饕餮之徒,两人谈得很入巷。

    夏先生趁机请高斯文有空去青居城指导一下,青居城的伙食业相当发达,而且太尉也很好客,请高斯文去太尉家中吃饭不是问题。

    虽然高家与夏先生主公孟之祥是不同的阵营,但双方还是可以合作的,即使在庙堂上,史嵩之与高定子也不是一昧对抗,两人之间更多的是合作。

    两位相公都要对官家负责,彼此动辄互相杯葛的话,事情就办不下去,国家就混乱了。

    只有在关键时刻,两位相公才可能刺刀见红。

    高斯文大喜,遂与夏先生订约,有机会去青居城时,大家凑一起吃个痛快。

    吃过饭,从高家告辞,事情能够办妥,夏先生还是很振奋地。

    他再看到街道上那林立的进士碑牌坊和贞节牌坊,他的心绪有所转变。

    中国的读书人也不是一昧地迂腐,象高斯文也是很明事理的,难怪孟太尉对于读书人很尊敬,这不仅仅是他对他们的忍让,而是他们确实有用的。

    孟太尉说“任何人都有其长处,上位者要懂得发挥其长处”确实说得不错。

    在反击鞑靼人的征战中,要运用上每一分的力量,哪怕他们是迂腐的书生,也有其可用之处。

    ……

    夏先生自邛州城回到大邑县,各路土豪人物都知道他从高家那里得到了支持,即时他是拜客盈门,客人们非常地客气,抢着要给他出钱出人出地方,让医院尽快地办起来。

    大把人请客,向他下贿赂,不过呢,夏先生每次见面都是多人在场,不接受贿赂。

    青居军势力处于上升时期,成员们还是很廉洁的,犯不上因小而失大。

    然后,他接到了一份拜帖,夏先生看看,不由得眉毛一挑。

    居然是临邛县巩家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