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小说网 > 明末开创帝国 > 第三章 祠堂私塾

第三章 祠堂私塾

    翌日,清晨。

    林生早早便起床,穿好上学才拿出来的干净规整棉布衣,才有几分学子的样子。林生其他衣服基本都充满布丁的旧棉衣,还是他大哥穿剩下的,他大哥穿的是他父亲衣服改小的,小妹的衣服,是他剩下的。一件衣服穿10年没毛病。有时候也感慨还是林母的手艺好!

    拿着柳树枝沾盐水刷牙,还好这是徽州府,商贸发达,盐价不高,不然还真不能这么奢侈,当然就林生这么用。

    早上喝了一大碗粥,想吃点咸菜,都没有。

    去屋内拿上麻布包,这是林母用几层麻布缝成的书包,里面有笔墨纸砚,还有一本小书,正是论语,这本书也是林生借书抄的,算是第一本属于自己的书。

    这点家当也是林父林母省吃俭用买来给林生用的,准确来说,就是家里鸡蛋换来的,只要老母鸡下蛋,林母便收集起来,到集市换取铜钱。

    也不做多想,背起小书包,便沿这土了路大道朝村中走去,路上还有两座牌坊,穿过牌坊便来到村中,到了村头便是石板路,路倒是不宽,能供一辆马车自由行走。

    林氏在休宁也是望族,虽说比不上休宁汪氏,吴氏,但也占据横水边良田无数,山头数十。传承数百年算的上是大宗族了。

    林氏祠堂私塾也是是宗老几人筹办,培养林氏族人,自宋代以来,中进士者数人,举人数十人,秀才数百人,加上徽州书院颇多,文风鼎盛,可以说为徽州书院贡献不少人才。

    林氏私塾虽说是宗族举办,也不是林氏孩童人人可去,自然要交一些拜师礼,一些钱财,8岁以上孩童可在此读书5年,5年后或上书院接着科举,或谋生。当然也有个别灵性聪敏的孩童会受到青睐,直接被林氏送到书院与富家子弟一同读书。若是有所成就,自然会衣锦还乡照拂乡里。虽然是一族之地,贫者依旧无温饱,富者锦衣玉食。启蒙教学,送孩子读书,家中自然少个劳动力,能供起孩子读书考生员,秀才者更是寥寥无几。富者家中自有书阁,书籍满目。贫者无墨纸,以树枝做笔,沙滩做纸。无书借书以读。

    祠堂便在村中,延着石板路就远远看见阔气的祠堂大门,两头石狮坐立两旁。木质大门是开的,露出照壁。

    跨过门走进去,便是祠堂正厅了,学堂在正厅之后的一个房间。

    林生来的早,学堂中只有几人,林生坐在自己位置上,对于那几人,林生认识,确不熟。

    穿越而来的林生更是懒的搭理,几个小屁孩。

    坐在木桌上,翻看手中的论语,竖体的字看起来让人难受,也许是当初抄的不好,字体在林生看来,丑的很。关键还没有标点符号,这谁受的了,咋读啊!还好论语自己以前学过,断句还行。

    林生默然,8岁便来祠堂私塾启蒙,学字认字,如今学了4年了。如今的林生也只能看懂繁体字,至于其他的学的一知半解,能断句就不错了。

    陆陆续续有孩童前来,也有和林生亲近的孩童打招呼,林生一一回应。

    环顾细看,这些孩童有大有小,也有个别和他年龄相仿,想来这便都是林氏适龄儿童了。

    不一会,便有个少年进来,一进来教室内的气息明显不同,其他人目光都看向他。来人便是林氏族人中富户林虎的儿子林寒彪,跟林生同龄,自启蒙以来,打跑了5任私塾老师家教,家中对他无可奈何,又是独子,只好送来祠堂学,好在这边有同龄人,便没在欺负老师,在座的其他人饱受其害。林生也不例外,都曾被抓弄,撕毁了两本林生抄的书。

    想到这,林生也开始打量了起来,一看就是个发育过剩的胖子,眼高于顶,走路都撅着脸,身高似乎也比林生高些,衣服不像旁人麻布棉布,是墨绿色丝绸。有钱人就是不一样,自从来到这,所见的衣服无不是黑色布丁棉布衣,或者麻布。那怕身上这棉布衣也不多见。

    林生见他走近,细看一下断定这种不算是胖,准确是壮实,手臂有林生两个粗。

    少年大跨步走向最中间,属于自己的位置,后面跟着一个瘦弱小少年拿着背包。这个小少年便是林寒彪的书童林剑,这个名字是林寒彪取的,希望仗剑走天涯,做个侠客,身边必须有剑,实物剑林家人不给,他便把书童取名为剑。

    书童坐在后面的位置,从包中拿出课本放在林寒彪的桌子上,又从包中拿出小竹扇尽力的扇风。

    林剑一脸谄媚道:“少爷,凉快吗?”

    林寒彪松了松衣领,笑道:“不错,还是你懂事!”

    众人见到这场景也已经习惯,在祠堂读书的基本上家境贫寒,读不起私塾,更请不起家教,祠堂读书付出银钱却不多。

    片刻之后,程夫子便来了,头发花白的老头,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拿着书。站在讲台上讲朱子学问,听的林生昏昏欲睡。下面大多数都开始小鸡啄米。

    徽州人对朱熹极其尊崇,夫子所教便是朱子理学。

    老夫子从台上走下来,边走边道:“帝王群圣人之道,至夫子而明;群圣贤之言,至朱子而明。朱子之功,异世之夫子也。”

    看到老师下来,一个个都精神起来。程夫子见此暗自摇了摇头!柱着拐杖,一步一步走着,心料道,这一批学童想出几个秀才都很难啊!林氏也只能靠自己培养的后嗣了。

    程夫子一上台,下面便开始闹轰轰的,有的偷偷说话,林寒彪则是打瞌睡,林剑偷偷从袖子里拿出饼子吃,一边吃,一边偷看夫子,见夫子背对着自己,就开始大吃一口。

    程夫子见到教室里乱轰轰的,无奈道:“同学们,自习!”说完便走出去。走向祠堂正厅。

    夫子一走,教室里瞬间活了过来,林寒彪也不在睡了,拿着书本和林剑互相比斗。

    林生看到这,心下一叹,无论前世今生教室都是这样,当然也有几个好学生,一直认真看书自习,基本上都是贫寒子弟。

    中午放学回家连吃两碗粥。中午可没什么午休时间,吃完便匆忙赶到教室读书。

    一天很快过去,临近傍晚才放学,一众人出教室,林生刚准备离开,便被在祠堂的族老叫住,留下来的只有6人,林生细心一看,6人算是教室里年龄较大的,在此读书4年或者5年。林寒彪和他书童也在其中,另外3人林生倒也认识,两个是村东林业平,林业学,这两人是堂兄弟。还有一个便是村南的林铁牛。

    6人老老实实站在正厅,正匾四个大字祖德流芳。族老是林生爷爷辈,年龄也有70多了,在林生的印象中族老中过万历年秀才,也曾在祠堂教过子弟,因为年纪大了,便和林氏族人请大儒来启蒙。

    族老看着6人,缓缓道:“你们6个可有想上书院的?”

    林铁牛看着族老,有点不好意思问道:“族老,上书院要多少银钱?”

    族老看了看他,缓缓道:“放心,上书院的费用都由宗族出,至于其他费用生活自备即可。”

    林生听完郑重问道:“敢问族老,是哪座书院?”

    族老说道:“还古书院!此书院天启六年毁于阉党之手,前几年由休宁汪氏,林氏,黄氏筹资修缮,我林氏可送子弟去读。”

    林生读过几年书自然明白,这徽州府最大的书院便是位于府城的紫阳书院,整个徽州府学风最为鼎盛之地,不过就读基本为童生或者生员。徽州府大小书院数十,这还古书院还真没听过。

    见到林生疑惑表情,其他几人也不太懂,族老还是耐心解释道:“这还古书院你们年幼不知,此书院曾举报讲会听众多达千人,位于万安山古城岩,临横水,风景秀丽,书院规整有制,整修之后扩大不少,是徽州其他书院比不了的。”

    见几人听的津津有味,便接着说道:“这还古书院聚集徽州大儒,更有金进士养病归乡讲学,你们可是赶上了。”

    林寒彪不解道:“金进士是谁?”

    族老看着林寒彪笑道:“金声,崇祯元年新科进士,是我休宁瓯山人。如今归乡在还古书院讲学。”

    众人听完纷纷内心赞赏,林氏几百年才出几个进士,可想到这进士多么难得!而且这么年轻的进士讲学,的确可遇不可求!

    族老似乎很满意众人的神态,继续说道:“你们可知我徽人大儒如何评价金进士的?”

    众人纷纷摇头,族老见状慢慢说道:“新安山水之秀,间钟一人,若不腾空去者,吾当剜其双目。”“这便是徽州大儒的评价!”

    金声参加徽州科举,如果不高中,这帮大儒发誓要挖去考官的眼睛,因为眼瞎了才发现不了这么优秀的人。

    林生也有小小吃惊,在徽州文风如此昌盛之地,得这样的评价,可以说是非常高了。林生心中暗暗记下。

    族老该说都说了,最后嘱咐道:“想去的,可以去询问一下父母,不想去的也不强求,完成祠堂学业也可自谋生路!”

    众人听完纷纷离去。